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8-01-13 14:22

  本文关键词: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餐厨垃圾 厌氧消化 过程稳定性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摘要】:为探析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器中引入负荷扰动以诱导不同的运行状态,理化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用于研究各个状态下的状态参数响应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结果表明,均衡的群落结构保证了反应器的稳定运行,稳定状态下反应器的甲烷产率和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分别高达(0.50±0.01)LCH_4/g VS和(89.58±0.08)%.高负荷下产酸细菌(柔膜菌门、放线菌门)大量增殖,诱导互养脂肪酸降解菌(梭菌纲)的相对丰度剧增,然而与之互营的氢型产甲烷菌的丰度和活性却下降了.产甲烷菌与互养脂肪酸降解菌的失衡导致它们不能有效的互养合作,从而引起挥发性脂肪酸(VFA)积累和过程失稳.积累的VFA和氨使比乙酸产甲烷活性(SAMA)和比产甲烷活性(SMA)分别下降60.12%和72.51%,进一步加剧了过程失稳.扰动停止后,尽管反应器恢复了原有运行条件和性能,但微生物群落达到了新的平衡.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load disturbanc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reactor to induce different operating states.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state parameter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in various st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lanced community structure ensured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reactor. The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and VS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reactor were as high as 0.50 卤0.01 LCH-4 / g vs and 89.58 卤0.08, respectively. Acidogenic bacteria under high load. Actinomycetes) proliferates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induc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biodegradable bacteria (Clostridium sp.). However, the abundance and activity of hydrogen methanogenic bacteria decreased. The imbalance between methanogenic bacteria and eutrophic fatty acid degrading bacteria made them unable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effectively. Thus the accumulation and process instability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 were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VFA and ammonia, which resulted in the methanogenic activity of acetic acid (SAMA) and 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 (SMA). It decreased by 60.12% and 72.51%, respectively. After the disturbance was stopp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reached a new equilibrium, although the original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were restored.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C67B01)
【分类号】:X799;X172
【正文快照】: 我国餐厨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处置不当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厌氧消化(AD)技术能在处理废物的同时回收能源,被广泛用于餐厨垃圾处理[1-2].然而AD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抑制、酸化、起泡等“过程不稳定”现象,在高负荷下运行时尤其显著[3-5].鉴于AD系统是 以微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舞阳;王淑玉;施剑锋;;酸性矿坑废水及目前研究酸性矿坑废水微生物群落的方法(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2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3 易维洁;贺江舟;曲东;;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秀丽,徐建民,姚槐应,谢正苗;重金属铜、锌、镉、铅复合污染对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曾翠平;鲁安怀;李艳;吴婧;王鑫;丁瑞;颜云花;;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对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的响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6 李卓佳;林亮;杨莺莺;林小涛;;芽孢杆菌制剂对虾池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7 叶央芳;闵航;;代谢指纹评估苯噻草胺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8 曾炜;曾光明;黄丹莲;冯冲凌;胡霜;;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9 李旭;谢世鹏;胡聪聪;吕铖;徐清萌;邢辉;;安徽铜陵酸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群落构成调查[J];中学生物学;2014年04期

10 ;附件[J];生物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立平;;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史荣久;陈冠雄;;选择16S rDNA不同高变区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立平;;生态基因组学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解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玲;张锐;钱培元;;南海海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梦然;南极冰川湖下有各种微生物群落栖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华凌;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海英;英发现以异糖酸为食的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建国;造纸和农药污染对大凌河微生物群落影响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王尚;滇藏热泉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正辉;东江氨氮污染河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张衍;化工园区废水排放对杭州湾纳污区域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佳;青岛市不同季节雾霾期与非雾霾期空气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棋炯;浸矿微生物群落基因组芯片的构建与评估及其在酸性环境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3 辛远征;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微生物群落特性及影响因素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吴彬;辽河三角洲影响甲烷产生与氧化的微生物群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5 武丽婧;青岛及黄海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于政升;黄河兰州段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在重金属还原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重金属还原菌的筛选[D];兰州大学;2014年

7 盛华芳;基于BIPES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胡海啸;基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海岸带生境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陈智学;土霉素对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麟;基于k-tuple频度统计的微生物群落测序数据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19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19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