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4 01:28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驱动机制研究 出处:《软科学》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京津冀 碳足迹 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 低碳协同发展


【摘要】:采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北京处于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地区;人口增长、人均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是京津冀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变化部分抑制了碳足迹的增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减排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
[Abstract]:In 2007 and 2010, the input-output tables of 30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data of subprovinces, cities and industries were used.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measure the evolution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carbon footpri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s increasing. However, Beijing is in the stage of decreasing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while Tianjin and Hebei are in the stage of increasing the total carbon footprint and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and decreas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intensity. Beijing and Tianjin are implied carbon net transfer area, Hebei is implied carbon net transfer area; Population growth, increase in per capita consumption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increase in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ut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change of production structure partly restrain the increase of carbon footpri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policy of emission reduc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annot be made in a one-size-fits-all way, so it should be unified plann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ordinated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124;;F127
【正文快照】: 1引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对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重点领域。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5,是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娜;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消费日报;2010年

4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士 林益楷;让“碳足迹”更加透明化[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7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杨威;新民科技成为 吴江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N];中国纺织报;2011年

9 记者 罗晖;中粮两产品获碳足迹盘查第三方国际认证[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中岳;从单元操作角度研究不同冻结和冻藏方式对猪肉碳足迹和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华艳;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碳足迹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修如;我国出口谷物产品的碳足迹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方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朱捷;松嫩平原旱作农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碳足迹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周鹏飞;碳足迹评估对竹产品企业的潜在影响及策略选择[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7 谢栌乐;基于灌溉效益和碳足迹的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9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徐延菊;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安徽省种植业低碳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1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21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