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E-47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毒性效应及基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机理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BDE-47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毒性效应及基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机理的研究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溴联苯醚 褶皱臂尾轮虫 生殖毒性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抗氧化酶
【摘要】: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在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是毒理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处于低营养级的海洋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关键的位置,被认为是有机污染物从水体进入食物网的重要途径,也可能是PBDEs在海洋食物链中富集及传递的起点及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选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低溴代联苯醚-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为胁迫因子,将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从种群、个体、组织以及生理生化上系统研究了BDE-47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毒性效应并对基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如下:1、选择个体产卵数、种群产卵率作为褶皱臂尾轮虫生殖毒性检测指标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表的编制。在实验开始的48h内,低浓度组的BDE-47(0.008mg 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个体产卵数及种群产卵率无显著影响,但是暴露72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的BDE-47对褶皱臂尾轮虫的个体产卵数产生了显著性的抑制作用;中浓度组的BDE-47(0.08mg L-1)分别在暴露48h和72h后,对其个体产卵数产生了显著性的抑制作用(P0.05);高浓度组的BDE-47(0.8mg L-’)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对褶皱臂尾轮虫产生了显著性的生殖毒性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低中浓度组的BDE-47胁迫缩短了褶皱臂尾轮虫的世代时间,而高浓度组(0.8 mg L-1)的BDE-47胁迫延长了其世代时间。与此同时,中浓度组(0.08mg LJ)的BDE-47显著性的降低了褶皱臂尾轮虫的生命期望和净生殖率(P0.05);高浓度组(0.8mg L-1)的BDE-47显著性的降低了褶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及内禀增长率(P0.05)。2、0.008mg L-1,0.08mg L-1的BDE-47对褶皱臂尾轮虫胁迫24h之后,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卵巢组织,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DE-47胁迫后,褶皱臂尾轮虫的卵巢组织形态结构受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卵黄腺形态皱缩,核结构畸形,卵巢组织内脂质小滴数量明显减少。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卵巢组织受损伤的程度逐渐加深。3、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负载荧光探针DCFH-DA,用酶标仪检测褶皱臂尾轮虫体内ROS的荧光强度,对其体内ROS的含量进行定量的测定;同时,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对褶皱臂尾轮虫体内的ROS水平进行定性的检测。同时,选择与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相关的指标GST、GPx、GR的活性以及GSH的含量作为生理生化层次上的检测指标。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研究抗氧化组分之间的变化及与活性氧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基于ROS理论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机理的研究表明:随着BDE-47胁迫浓度的升高,褶皱臂尾轮虫体内ROS的水平也不断升高;与此同时,GST活性呈现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的现象;GPx活性及GSH含量出现显著性的降低;相反,BDE-47胁迫之后,GR活性呈现出被诱导的趋势;同时,实验结果显示参数GPx、GST及GSH在指示BDE-47胁迫方面较GR敏感。基于双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得出: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的整个抗氧化酶系统对保持生物有机体的氧化/促氧化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得到的结论如下:1、生殖毒性实验表明:BDE-47胁迫会从个体以及种群水平上对褶皱臂尾轮虫产生生殖毒性效应,并且这种毒性效应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与剂量-效应。生命表实验得出,生理学指标净生殖率在指示BDE-47胁迫方面是一个更为敏感的指标。2、在组织水平上,研究发现BDE-47胁迫会破坏了褶皱臂尾轮虫卵巢组织的超微结构,卵黄腺结构被破坏,导致雌体褶皱臂尾轮虫个体生殖能力的下降,进而体现在种群水平上。3、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基于ROS理论的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BDE-47胁迫会导致褶皱臂尾轮虫体内ROS水平的升高进而引发氧化胁迫毒性效应;氧化胁迫的产生干扰了机体的解毒作用以及与谷胱甘肽代谢相关的抗氧化酶GPx、GST、GR活性及GSH含量。同时,研究结果发现指标GPx、GST及GSH较GR敏感;氧化胁迫的产生破坏了褶皱臂尾轮虫体内的解毒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对生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BDE-47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具有生殖毒性效应并且ROS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是其产生生殖毒性效应的主要毒性机制。总之,本研究从种群、个体、组织以及生理生化水平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BDE-47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产生的生殖毒性效应并对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评价PBDEs产生的海洋生态毒理学效应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
[Abstract]: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 PBDEs ) , as a new type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PBDEs ) ,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ecosystems and have potential harm to marine ecosystems . The main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 1 . Selection of low - 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 2,2 ' , 4,4 ' - tetrabromobiphenyl ether ( BDE - 47 ) as an important pathway in marine ecosystem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RO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concentration group ( 0 . 8 mg 路 L - 1 ) . At the same time , the concentration of BDE - 47 in high concentration group ( 0 . 8 mg 路 L - 1 )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The effects of BDE - 47 stress on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BDE - 47 were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明日,孙世春,麦康森,江海华;7株海洋微藻强化褶皱臂尾轮虫效果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冯蕾;;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3 董存有;褶皱臂尾轮虫生产性培养的对比试验[J];四川动物;1991年04期
4 游岚,陈品健,唐晓刚;褶皱臂尾轮虫大面积培养技术[J];海洋科学;1994年05期
5 谢仰杰,郑金宝;褶皱臂尾轮虫生产性培养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1996年S1期
6 田景波,孙广德,张庆文,宋德敬;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1998年04期
7 王金秋,徐兆礼,石椿,陈亚瞿;长江口疏浚弃土悬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7期
8 谢钦铭;赵美珠;;二种有机磷农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J];江西科学;2006年05期
9 王金秋;周叶平;林隽姬;王天宇;;两种抗生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谢志浩;屠燕萍;俞泓伶;郑琴;;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和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鲍晓云;杨家新;陈立侨;;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强化及其在水产育苗中的应用前景[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晓玲;周忠良;江洪波;毛伟峰;陈玲;祖丽菲娅;;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营养强化技术的研究[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徐海龙;陈丽梅;马志华;乔秀亭;吴彦;;三种环境因子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杨广;陈玲;刘玉兰;;褶皱臂尾轮虫摄食两种细菌后的生长和包裹情况[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李晓东;吴辉良;张清靖;李永函;;褶皱臂尾轮虫室外培育池浮游生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黄丽宜;姚泊;;褶皱臂尾轮虫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焕;徐静;陈建华;阎斌伦;唐静杰;;褶皱臂尾轮虫耐受Cd~(2+)毒性时间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威;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N];中国海洋报;2003年
2 单晓鸾;土池培养褶皱臂尾轮虫[N];中国渔业报;2004年
3 杨威;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N];中国海洋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显;富硒褶皱臂尾轮虫生理生化特征及抗衰老机制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沙婧婧;两种多溴联苯醚(BDE-47、BDE-209)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毒性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张t,
本文编号:1425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2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