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02:03

  本文关键词: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出处:《高电压技术》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晕放电 湿式吸收 脱硫 脱硝 协同效应 液气体积比 NaOH质量浓度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组合式燃煤烟气治理技术存在的系统复杂、投资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了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新方法。重点分析了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反应过程和协同效应,并考察了影响同时脱硫脱硝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O2的脱除主要依靠中和反应,但电晕放电能进一步强化其吸收;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能发挥协同效应,大大提高NOx脱除率;单独电晕放电过程和单独吸收过程的NOx脱除率分别为14.3%和7.7%,而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过程的NOx脱除率则达到了58.2%,协同效应明显;随着液气体积比的增加,SO2和NOx的脱除都有所改善,但0.015的液气体积比已能满足当前脱硫脱硝的要求;吸收剂质量浓度对SO2的脱除影响不大,但随着吸收剂质量浓度的提高,NOx脱除率却显著上升;在20 k V放电电压下,质量浓度为0.3 g/L的Na OH加入后,NOx脱除率提高近30%。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开展电晕放电耦合湿式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combined flue gas treatment technology is complex, high investment co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of corona discharge are analyzed. The coupling of wet absorption and reaction process of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rona coupling of wet absorption, and the effect of simultaneous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effect is the key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of SO2 mainly depends on th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but the corona discharge can enhance the absorption; corona discharge coupling wet absorption can play a synergistic effect, greatly improve the removal rate of NOx; single corona discharge process and single absorption process of NOx removal rate were 14.3% and 7.7%, and the corona discharge coupling wet absorption process the removal rate of NOx reached 58.2%, obvious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tio of liquid to gas volume, the removal of SO2 and NOx were improved, but 0.015 of the liquid The gas volume ratio has been 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desulfurization denitration; little absorbent concentration effect on SO2 removal, but as the absorbent concentration increase, the removal rate of NOx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K; 20 V discharge voltage, the concentration of 0.3 g/L Na OH added, NOx improves the removal rate of 30%. in conclusion research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rona discharge coupling of wet absorption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2012C03003-2) 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4R408026)~~
【分类号】:X701
【正文快照】: 0引言1SO2和NOx由于煤炭的大量燃烧而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虽然目前采用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能够取得较高的脱硫率,但由于烟气中NOx的90%以上为NO,所以湿法吸收很难有效脱除NOx。要实现高效的NOx脱除就必须借助于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凝;谢兆倩;;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性质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4期

2 袁竞雄;粉(液)体的带电现象及处理方法(二)——三、电晕放电及电集尘装置[J];化工装备技术;1985年02期

3 李建华,张开;电晕放电与塑料表面处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02期

4 沈继东,王洪利,于波,李超,渡边光夫;电收尘器高性能电晕极性能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年05期

5 朱益民;杨树;黄丽萍;张零零;唐晓佳;李想;;电晕放电及催化法净化室内空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6 米俊锋;詹小平;杜胜男;董美;;磁场对电晕放电极间区域的影响[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7 阎剑秋;;电晕放电强制冷却方法[J];玻璃纤维;1982年05期

8 贾凤林;李尚权;郑凯;曹国才;;超高压静电抑制开放性尘源电晕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1992年01期

9 李骞;;气体压力对电晕放电的影响[J];环境工程;1992年04期

10 王文春,刘东平,吴彦;空气中电晕放电高能电子密度沿反应器分布的光谱研究(英)[J];分子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得力;杨学昌;周飞;庄池杰;陈波;;多针对板电晕放电特性的实验研究[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明;孙可平;;水自由基在电晕放电技术脱除环境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英浩;米俊峰;赵子桀;许德玄;;磁增强电晕预荷电器[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俊儒;谭涌波;李祥超;梁忠武;郭秀峰;;基于孤立金属尖端电晕触发阈值的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2013年

5 王丽萍;;双谱段全景电晕检测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赵君科;任先文;朱祖良;王保健;;脉冲电晕等离子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7 罗来龙;;电晕的场强分布与伏安特性[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兴华;罗叶;伍飞飞;廖瑞金;杨丽君;;棒-板电极直流负电晕放电过程中电子特性仿真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逯曦;李如剑;轩京平;张宇龙;;电晕电流资料在雷电预警中的应用探讨[A];S13 第十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灾害与风险评估[C];2012年

10 罗来龙;仲炽维;;电晕放电间歇现象的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主持 梁枫 嘉宾 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 徐卫林 教授;电晕放电技术易于涤纶上浆退浆[N];中国纺织报;2011年

2 记者 栾海;电晕放电 净化污水新工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辜明娴;五缘湾边的美丽小屋[N];中国电力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硕超;细线的超电晕特性及其在超高压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朱雷;高海拔沙尘条件下750kV交流输电线路导线电晕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刘阳;高压直流导线电晕电流脉冲的时域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杨树;多针对板电晕微观特性及降低其有害副产物[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伍飞飞;直流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微观物理过程及离子流场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6 葛辉;非热放电与催化耦合降解室内苯和甲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米俊锋;磁场、雾化共同作用下电晕放电机理及对微小颗粒荷电与捕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欣;用于离子迁移色谱仪的负电晕放电电子源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陈海丰;针阵列双极电晕放电及其捕集颗粒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10 董丽敏;气—水两相流体中电晕放电脱硫脱硝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逮曦;地面电晕电流组网观测试验和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侯海粟;基于罗可夫斯基线圈的电晕电流时域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3 刘新;基于直流电晕放电的甲烷重整与部分氧化[D];浙江大学;2015年

4 蒋沛;不均匀电场下直流电晕放电与大气相对湿度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王荣珠;雷击高压输电线路冲击电晕特性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张娣;高压直流导线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近距离测量及时域特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何贤俊;电晕介质阻挡放电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冯治国;高压输电导线电晕放电的数值解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强;水中脉冲电晕放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10 杨加元;针阵列双极电晕放电间距优化及其对室内颗粒污染物捕集[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1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31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e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