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西郊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 臭氧 郑州 变化特征 单峰变化 光化学反应 出处:《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臭氧(O_3)是大气中的微量组分,对流层中大部分臭氧是NO_x(氮氧化物)和HC(碳氢化合物)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是城市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近年来郑州市区域性的O_3污染越来越严重。利用2014年6月—2015年5月郑州市西郊环境监测站点大气污染物的小时浓度资料,结合相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郑州市西郊O_3污染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郑州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基础资料。郑州市2014、2015年首要大气污染物以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为主,约占80%~90%左右,2015年颗粒物污染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臭氧污染和NO_2污染被凸显出来,臭氧污染天数急剧增加。郑州环境监测站O_3日逐时变化为典型的单峰型,O_3在8:00出现最小值33.08μg?m~(-3),在15:00出现最大值84.02μg?m~(-3)。不同季节对O_3逐时浓度的变化影响很大,春夏两季,O_3在15:00左右出现较大的最高值;而在秋冬两季,O_3虽然也会在15:00—16:00达到较高值,但其数值较小。按季节统计,郑州市环境监测站O_3浓度的季节平均值排序为:夏(72.60μg?m~(-3))春(63.12μg?m~(-3))冬(41.06μg?m~(-3))秋(38.99μg?m~(-3))。臭氧污染主要发生在光化学反应强烈的条件下,天气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影响较大,紫外线较强的晴天、温度较高时臭氧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臭氧污染,而在出现雨雪天气、阴天和灰霾天气时臭氧浓度较低。
[Abstract]:Ozone O _ 3) is a trace component of the atmosphere, and most of the ozone in the troposphere is a secondary pollutant produc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no _ x (no _ x) and HC1 (hydrocarbons). I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photochemical smog in the 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ollution of OST3 in Zhengzhou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the west suburb of Zhengzhou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5, the air pollutant is small. Time concentration data. Based on the data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 _ 3 pollution in west suburb of Zhengzhou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Zhengzhou City in 2014. In 2015, the primary atmospheric pollutants were mainly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especially fine particles), accounting for about 90% of the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2015, the particulate pollution de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ozone pollution and NO_2 pollution were highlighted, ozone pollution day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O _ 3 has a minimum value of 33.08 渭 g at 8:00? The maximum value of 84.02 渭 g? Different season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ourly concentration of O _ 3,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O _ (3) is about 15:00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autumn and winter, though the value will reach a higher value between 15: 00 and 16: 00, it will be smaller by season. The seasonal average value of O _ 3 concentration in Zhengzh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s 72.60 渭 g? (3) 63.12 渭 g? In winter, 41.06 渭 g? (3) 38.99 渭 g? Ozone pollution mainly occurs in the condition of strong photochemical reaction. The weather condi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ozone concentration, and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when the ultraviolet light is strong and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Ozone pollution is prone to low ozone concentrations in rainy, snowy, cloudy and haze weather.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145)
【分类号】:X515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杨书申,宋晓焱,彭竹琴,郑明凯.2016.郑州市西郊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5(11):1748-1754.YANG Shushen,SONG Xiaoyan,PENG Zhuqin,ZHENG Mingkai.2016.Feature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ozone concentrationover the western suburb of Zhengzh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年;2003年夏季欧洲地面臭氧浓度创10年来最高[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2 宗雪梅;王庚辰;陈洪滨;王普才;宣越健;;北京地区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3 任道凤;高玉赉;方志伟;金锡鹏;;视屏显示终端操作室臭氧浓度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1年01期
4 王业耀,王占生;靛红钾法测定水中的臭氧浓度[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4期
5 邓朝祥;;三明市区臭氧浓度时间分布特征及控制措施[J];福建分析测试;2006年01期
6 吴嘉荣;黄小燕;;泉州市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J];引进与咨询;2006年07期
7 叶树春;邓荣昌;凌霄霞;;近地面臭氧浓度增加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2期
8 石晓荣;朱天宇;陈家财;;水中臭氧浓度的检测方法[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7年01期
9 谈建国;陆国良;耿福海;甄新蓉;;上海夏季近地面臭氧浓度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和预报[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明花;乐群;吕劲文;;上海市城郊臭氧浓度变化分析及模拟预报[J];环境科技;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玲;夏冬;贾志宏;李菲;邓雪娇;谭浩波;;东莞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初探[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姚杰;俞向明;蒋和荣;牛_g文;;不同气象要素下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3 李永庚;;臭氧污染及其与植物的关系[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彭艳梅;罗孝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臭氧船基监测[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刘琼;耿福海;陈勇航;高伟;毛晓琴;;上海典型臭氧浓度偏低年的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徐晓斌;林伟立;王韬;颜鹏;汤洁;孟昭阳;王瑛;;长江三角洲对流层和地面臭氧的长期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天航;;石家庄地区夏季臭氧浓度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9 夏冬;莫伟强;;东莞市近地层臭氧污染预警初步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新平;杨学福;张红梅;;臭氧浓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苏燕;法国限制机动车以减少臭氧污染[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郑菲;臭氧浓度变化影响农作物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 刘莉;我国74城市实时公布大气臭氧浓度[N];科技日报;2013年
4 记者 陈韶旭;上海建立臭氧浓度监测网[N];文汇报;2006年
5 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刘新春;乌鲁木齐沙漠所加强臭氧观测业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通讯员 安莹 本报记者 濮琦;南京温室气体“难逃法眼”[N];江苏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陶健;上海首度利用卫星监测空气污染[N];解放日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珠三角空气二级达标率首超八成[N];南方日报;2013年
9 记者 龙舟;PM2.5和臭氧浓度监测年内实施[N];云南日报;2012年
10 王元红;防止臭氧层恶化意义重大[N];中国气象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晓环;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安俊琳;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东;上海大气污染的季节特征及周末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2 刘帅;电袋复合除尘器的臭氧产生和分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兰延文;基于MS2610的臭氧浓度检测系统设计[D];海南大学;2016年
4 刘楠;基于臭氧浓度控制的设施蔬菜净化清洁系统[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姝岩;重霾天气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吴婕;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PM_(2.5)和臭氧浓度的影响评估和预估[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马文静;西安主城区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姚鹏辉;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9 崔继菊;辽中地区臭氧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关盈;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46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