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胁迫诱导拟南芥幼苗DNA损伤分析
本文关键词: Cd DNA损伤修复 DNA修复 细胞周期 出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拟南芥为供试植物,通过基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法的DNA损伤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的DNA甲基化分析以及Real-time PCR的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了Cd(0、0.125、0.25、1.0、2.5 mg·L~(-1))胁迫5 d的拟南芥幼苗DNA损伤、DNA损伤修复系统以及细胞周期对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随Cd浓度的增加DNA损伤加剧,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CNA1、PCNA2,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_2、MSH6,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标志基因KU70、MRE11、GR1,同源重组(HR)标志基因RAD51、BRCA1的表达均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型剂量效应关系,DNA修复系统对Cd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MMRHRNHEJ。该结果表明:轻度Cd胁迫主要引起DNA错配损伤,并且该损伤易修复;随着Cd胁迫的增强,会引起DNA断裂与染色体损伤,损伤较难修复。另外,对Cd胁迫响应最敏感的MSH6、MLH1基因可作为表征Cd胁迫对于拟南芥遗传毒性效应的有效生物标记物。
[Abstract]:Arabidopsis thaliana was used to analyze DNA damage by random primer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ethod, DNA methylation analysis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DNA damage repair of Real-time PCR and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 related gene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The DNA damage repair system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seedlings and the response of cell cycle to stres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NA damag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D concentration. The whole genome methylation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or P0.05). The expression of cell cycle regulation gene PCNA1nPCNA2, mismatch repair MMRgene MLH1mMR2 MSH2MSH6, non-homologous terminal ligation (NHEJH2MRE11GR1) marker gene KU70MRE11GR1,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marker gene RAD51BRCA1 were all correlated with CD stress concentration. The sensitivity of DNA repair system to CD stress was MMRHRNHEJ.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ld CD stress mainly caused DNA mismatch damage. With the increase of CD stress, DNA breaks and chromosome damage will be caused, and the damage is more difficult to repair. The MLH1 gene, which is the most sensitive to CD stres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biomarker to characterize the genotoxic effect of CD stress on Arabidopsis thaliana.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何氏医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677151,41673232,4147223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D0800305)~~
【分类号】:X503.231;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景琛;杨力芳;陶永光;孙仑泉;曹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2 范忠义;徐小洁;杜楠;叶棋浓;;调控DNA损伤修复基因的微小RNA[J];生物技术通讯;2011年03期
3 耿传营;陈文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参与DNA损伤修复[J];生命的化学;2011年06期
4 李雨民;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1999年03期
5 ;永吉县正兰村癌高发人群细胞遗传学和DNA损伤修复的研究[J];中国肿瘤;1994年04期
6 罗瑛,孙志贤,,吴祖泽;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在DNA损伤修复及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年04期
7 曹国珍;陆栋;张苗苗;王菊芳;马良;李欣;李文建;;重离子辐照酿酒酵母DNA损伤修复途径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8 罗瑛,隋建丽,铁轶;DNA损伤监测及修复相关酶与细胞衰老[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年01期
9 强维亚,汤红官,侯宗东,安黎哲,王勋陵;增强UV-B辐射对大豆胚轴DNA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新娜;周正富;陈明;林敏;张维;;耐辐射异常球菌DNA损伤修复重要功能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思力;赵辉;邹尧;韩忠朝;;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赖延东;陈丽萍;唐石伏;林育纯;李道传;肖勇梅;王庆;张波;魏青;陈雯;;PP2A调控组蛋白H2AX介导的DNA损伤修复[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段建明;张宗玉;童坦君;;过氧化氢对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与细胞衰老的诱导作用[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孙慧;黄东雅;;脑梗死/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DNA损伤修复的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于宏杰;付朝伟;徐飚;石国政;;DNA损伤修复基因MGMT在肿瘤发生与预后中的作用[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0年
6 杜晓刚;华加宁;陈清凤;鲁德强;许正平;曾群力;;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噪声磁场干预[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曹流;;DNA损伤修复反应与细胞稳态在肿瘤及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A];第二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曹流;陈誉华;邓初夏;;DNA损伤修复反应的阴阳平衡与细胞稳态在衰老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丽萍;赖延东;朱小年;肖勇梅;张波;王庆;陈雯;;PP2A B56亚基调控DNA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潘志文;付志璇;曹文明;宋倩;徐笑红;;DNA损伤修复基因XPA、XPC、XPD和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婷;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CSB-PGBD3、MSH5和FMHR1在卵巢早衰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晓琳;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MDC1和YAP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伟;布比卡因致神经元DNA损伤及相关修复通路激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张静;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与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营营;Ts65Dn小鼠造血干细胞对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障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苏洪英;DNA损伤修复基因XPD、XRCC1单核苷酸多态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7 吴文婷;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丽锋;DNA损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调节斑马鱼胚胎脑、心脏发育的易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2 袁德晓;DNA损伤修复在辐射适应性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樊龙刚;基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环境致癌物DNA损伤修复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李明娟;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辐射剂量关系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秦夏;P53在辐射致DNA损伤反应中的染色质重塑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6 王超;氧化应激性DNA损伤精子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以及细胞周期检查点的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7 陶佳海;核编码蛋白参与线粒体定位及DNA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8 曹丽丽;高、低剂量率γ线照射对哺乳类细胞生长存活及DNA损伤修复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9 邵艳敏;AP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部位DNA损伤修复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10 周献锋;反义hTOP3对AT细胞内源性hTOP3表达、DNA损伤修复和凋亡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10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