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有机碳原位分解动态
本文关键词: 互花米草 凋落物分解 有机碳 核磁共振 稳定碳同位素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湿地植物凋落物有机碳分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盐城新洋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从海向陆设置以下5个样地:建群3年、5年、11年、25年互花米草盐沼和25年互花米草-碱蓬交错带盐沼(S.alterniflora-Suaeda salsa),用分解袋法研究互花米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动态变化,有机碳结构及同位素的动态变化,评估外来种互花米草对中国盐沼土壤碳循环的生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盐沼发育程度对凋落物的分解动态有显著影响。凋落物经过一年的分解,各样地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残留率逐月下降,凋落物惰性有机碳残留率高于活性有机碳残留率,有机碳各组分分解残留率随盐沼建群时间增加而增加;表明惰性有机碳比活性有机碳更易于积累,随建群时间增加凋落物有机碳各组分更容易积累;凋落物分解后,总有机碳中惰性有机碳比重增高,活性有机碳比重降低,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的分解比例大于惰性有机碳;上述各样地凋落物总有机碳年分解量分别为0.3167、0.2632、0.2608、0.2380和0.2583 g·g-1,建群3年的盐沼中凋落物有机碳分解量高于其余样地。(2)各样地凋落物有机碳分解速率有明显季节变化,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分别在8月、1月和6月最高,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在10月和2月较低,惰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在12月和2月较低;活性有机碳分解速率高于惰性有机碳;凋落物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均随着互花米草盐沼建群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建群3年盐沼中凋落物惰性有机碳分解速率最高,之后趋于稳定。(3)互花米草凋落物在分解后有机碳组分结构改变,烷氧碳、烷基碳和芳香碳季节变化明显,烷氧碳比例和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残留率极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凋落物有机碳以烷氧碳为主,所占比例最高为78.86%,烷氧碳芳香碳和烷基碳的比例差异不大分别为9.75%和8.13%,羧基碳比例最低为3.26%。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烷氧碳比例总体先降后升,最终低于初始值;芳香碳比例与烷氧碳变化相反,先升后降,最终高于初始值;烷基碳和羧基碳在分解1-9月内比例变化较小,在9个月后烷基碳增加,羧基碳略微下降,最终和初始值差异不大。(4)盐沼发育时间长短对凋落物有机碳组分结构分解动态的影响不同。在凋落物分解的1-10月内,盐沼发育时间最短的样地烷氧碳比例较低;在凋落物分解的5-8月内,芳香碳比例有不同变化,互花米草-碱蓬交错带样地芳香碳比例最低;不同发育时间的盐沼内羧基碳和芳香碳比例变化差异不大。(5)互花米草凋落物分解后凋落物性质发生改变。凋落物在分解后有机碳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更有利于有机碳积累,互花米草-碱蓬交错带结构复杂程度较低;随着盐沼发育时间的增加,凋落物分解程度降低,盐沼发育时间短、距海较近的样地凋落物有机碳分解程度最高;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质腐殖化程度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最终高于初始值,说明凋落物有机碳有积累;各样地芳香碳/烷氧碳增加的比烷基碳/烷氧碳更多,互花米草凋落物中烷基碳比芳香碳更易分解。(6)盐沼发育时间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δ13C和惰性有机碳δ13C变化影响不大,有机碳δ13C季节变化不明显,惰性有机碳δ13C有明显季节变化,凋落物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在分解后均有13C富集。互花米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δ13C在0-10月内呈波动状,在10月后有所升高,盐沼发育时间最短的样地δ13C最高,其余样地δ13C差异不大;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惰性有机碳δ13C在分解前期变化不大,在分解后期急剧增高,样地间差异不明显;互花米草的分解过程是惰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共同的分解与积累作用,惰性有机碳库和活性有机碳库之间有碳转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3;X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印平,潘开文,吴宁,罗鹏,王进闯,鲜纪绅;凋落物质量和分解对中亚热带栲木荷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2 徐国良;莫江明;周国逸;薛花;;氮沉降下鼎湖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及与土壤动物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5年06期
3 张伟东;汪思龙;杨会侠;于小军;;树种和凋落物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2期
4 张建利;张文;毕玉芬;;山地草地凋落物分解与凋落物水文功能[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5 吴庆标;王效科;欧阳志云;;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6 马川;董少锋;莫江明;;鼎湖山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对凋落物输入变化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4期
7 张新厚;宫超;;湿地挺水植物凋落物立枯分解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4期
8 何宗明,陈光水,刘剑斌,谢锦升,陈银秀,杨玉盛;杉木林凋落物产量、分解率与储量的关系[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9 宋影;辜夕容;严海元;毛文韬;吴雪莲;万宇轩;;中亚热带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与酶活性动态[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10 代静玉,秦淑平,周江敏;水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分组组成变化[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如琼;;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斌;杨校生;;不同气候区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凋落物比较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蒋云峰;殷秀琴;王富斌;李晓强;;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及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周海超;;秋茄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称单宁的转化及其对N循环的影响[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于淑玲;;腐生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作用的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波;刘庆;吴彦;庞学勇;何海;;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宋博;殷秀琴;;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Ca、Mg、Fe动态分异及土壤动物的作用[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8 梁晓兰;王进闯;王彦杰;李伟;张林;潘开文;;花椒的化感作用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从彦;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驱动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艳红;巨桉—台湾桤木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土壤动物群落动态[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陈晓;间伐对油松人工林下真菌植被及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宫诗玮;松嫩草原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娟;宝天曼森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晖;南亚热带四种人工林土壤碳固持及其主要相关过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张佳蕊;长江口典型淡水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及其对周边河口、海洋的有机碳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小刚;缙云山三种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毋洁;光辐射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3 余琴;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不同微生境和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4 吴亚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有机碳原位分解动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何丹;马尾松、樟树凋落物混合分解及养分释放[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肖文娅;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邓仁菊;季节性冻融对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王敏英;海南岛中部丘陵地区4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动态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陶世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周晓庆;季节性冻融对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1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5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