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厌氧颗粒污泥人工床层快速培养与吸附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2 00:18

  本文关键词: 厌氧颗粒污泥 人工污泥床层 动力学 分形维数 出处:《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加快颗粒污泥的形成速率,解决颗粒污泥培养时间长、污泥活性差的问题,通过向厌氧池中加入人工污泥床层快速培养厌氧颗粒污泥,实现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可控性。采用电子扫描电镜对培养好的厌氧颗粒污泥微观形态进行观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污泥形态变化,确定颗粒污泥分形维数。以颗粒污泥的数量分布、平均粒径、含水率为表征参数,建立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附着在人工污泥床层上,由于人工污泥床层均匀分布使得形成粒径为4~5 mm的厌氧颗粒污泥质量占总污泥质量的80%,分形维数在2.68~2.83之间,颗粒轮廓清晰,颗粒污泥在水力负荷达到5 kg/(L·d)时,人工污泥床层上形成的颗粒污泥质量浓度仍保持在5.84 kg/m3,颗粒污泥耐冲击能力强;针对吸附在人工污泥床层上的厌氧颗粒污泥建立吸附动力学模型,发现反应池中污泥的内循环可以促进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当厌氧反应池任意断面颗粒污泥向上和向下的污泥浓度之比为0.8~0.9时,形成的厌氧颗粒污泥吸附性能最强。
[Abstract]: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formation rate of granular sludg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ng time of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ion and poor sludge activity, the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rapidly cultivated by adding artificial sludge bed to the anaerobic tank. To realize the controllability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ulture,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f cultured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observed by electr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change of granular sludg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granular sludge was determine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model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average particle size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granular sludge as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attached to artificial sludge bed. Because of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rtificial sludge bed, the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ith diameter of 4 ~ 5 mm accounts for 80% of the total sludge mass,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between 2.68 and 2.83, the granular profile is clear, and the granular sludge reaches 5 kg/(L 路d at hydraulic load.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granular sludge formed on the artificial sludge bed remained at 5.84 kg / m ~ (3), and the granular sludge had strong impact resistance, and the adsorption kinetics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dsorbed on the artificial sludge b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sludge in the reactor c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formed was the strongest when the ratio of the up and down sludge concentration in any section of the reactor was 0.8 ~ 0.9.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基金】:吉林省环保厅科研项目(吉环科字2009-13号) 吉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32404)
【分类号】:X70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金;黄勇;李大鹏;;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1年03期

2 施云芬;孙萌;张更宇;王旭晖;;厌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04期

3 郭晓磊,胡勇有,高孔荣;厌氧颗粒污泥及其形成机理[J];给水排水;2000年01期

4 王瑞明,于洪波,韩明林,贾士儒;厌氧颗粒污泥保活脱水方法与应用的初步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李宗义,王海磊,程彦伟,王鸿磊,李培睿;成熟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及其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6 冯亮,吴静,陆正禹;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试验研究[J];中国沼气;2003年03期

7 李宗义,王海磊,王鸿磊,李培睿,程彦伟;强化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J];水处理技术;2004年02期

8 傅山岗,李宗义;厌氧颗粒污泥的超微结构分析[J];生物技术;2004年04期

9 方骁;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性质与颗粒化研究新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04期

10 陈志强;;厌氧颗粒污泥中毒的判断及处理方法[J];中国造纸;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红;陈皓;陈玲;;厌氧颗粒污泥降解邻氯苯酚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清照;张东安;李咏梅;;高效厌氧颗粒污泥的驯化与培养[A];'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方骁;张选军;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用于低温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的中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何炜;王世和;;厌氧颗粒污泥流化床处理有机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任洪强;除坚;伦世仪;;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陈皓;陈玲;黄爱群;;用INT2表征厌氧颗粒污泥ETS活性的方法及应用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富;厌氧颗粒污泥规模化培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雯;厌氧颗粒污泥对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任自成;厌氧颗粒污泥菌种的培育及产业化[D];天津大学;2009年

3 朱邦辉;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和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丁养城;厌氧颗粒污泥群感作用及调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5 谢海宁;厌氧颗粒污泥形成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丰波;厌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技术及保活储存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超;含硫有机废水处理中厌氧颗粒污泥增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美霞;厌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中温条件下吸附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9 杨辉娜;工业化厌氧颗粒污泥中的重要菌群及其种群多样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杰;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含2,4,6-三氯酚废水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54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54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