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BBP致锦鲤肝脏组织线粒体损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19:31

  本文选题: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 切入点:氧化损伤 出处:《毒理学杂志》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以锦鲤(Cyprinuscarprio)为试验动物,研究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诱导鱼类的肝脏毒性,探讨BBP对鱼类肝脏毒性的损伤机制。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确定BBP实验暴露浓度(5.206、2.603和1.302 mg/L),染毒周期为28 d,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BP所致肝组织的病理损伤。通过测定肝脏组织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抗氧化作用的物质谷胱甘肽(GSH),能量代谢指标: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和ATP酶(Ca~(2+)-Mg~(2+)-ATPase和Na~+-K~+-ATPase)和线粒体跨膜电位(△ψm)、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P),对BBP诱导锦鲤肝组织线粒体损伤可能机制进行探讨。结果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MDA含量显著增加,SOD和GSH显著下降,SDH,ATPase活性下降,LDH活性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TP开放程度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暴露于BBP可导致锦鲤的肝组织出现氧化应激,造成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Ding Ji benzyl phthalate (BBP) in fish with Cyprinus carprio (Cyprinus carprio). Methods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BBP to fish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acute toxicity test.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BBP were 5.206 mg / L and 1.302 mg / L respectively. The exposure period was 28 days.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of liver tissue induced by BBP was observed under anatomic and optical microscope. The indexes of liver oxidative damage, such a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malondialdehyde (MDA), glutathione glutathione (GSH), energy metabolism index: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 lactate dehydrogenase (lactic dehydrogenase) and ATP were measur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mitochondrial damage induced by BBP in koi carp liver tissue was studied by using BBP and Na ~ K ~ -ATPase2 ATPase and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蠄 MN).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exposure concentration,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in the liver tissue of koi car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d and GS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prolonged exposure to BBP can lead to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iver tissues of koi carp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31059) 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LBH-Z12145) 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2C002)
【分类号】:X171.5;X503.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ipho Mabona;paperart;;锦鲤[J];自然与科技;2014年04期

2 ;锦鲤养殖发展现状[J];科技致富向导;2006年01期

3 ;锦鲤的故事[J];科学大观园;2011年24期

4 张凌健;;锦鲤:观赏鱼之王[J];科学之友(上旬);2012年02期

5 孙钰;吉敏;;锦鲤无眠?[J];科学大众(小学版);2010年12期

6 赵航;;高档观赏鱼锦鲤的养殖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15期

7 凌剑;华香;;“水中牡丹”——锦鲤人工养殖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年09期

8 王安利,刘金海,王维娜;锦鲤总色素及色素组分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6期

9 ;“水中活宝石”——锦鲤[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11期

10 海哥;;名贵锦鲤失窃始末[J];科学与文化;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β-胡萝卜素对红白锦鲤体色及代谢的初步研究[A];2010植物提取物与营养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江海明;潘厚军;王庆;石存斌;吴淑勤;;锦鲤鳍条细胞适宜消化方法和培养条件的初步探讨[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梁拥军;孙砚胜;苏建通;史东杰;姜志强;罗琳;张升利;孙向军;;饲料脂肪水平对锦鲤幼鱼生长、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春兰;赵文;徐立蒲;殷守仁;魏杰;曹欢;王静波;;微生态制剂和着色剂对锦鲤体色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振兴;郝乐;马艳平;冯国清;周卫军;李嘉彬;李玉谷;柯浩;;抗CyHV-3IgY的制备及对锦鲤的免疫保护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王英英;王庆;曾伟伟;李莹莹;石存斌;吴淑勤;;锦鲤吻端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姜娜;马志宏;李铁梁;罗琳;;锦鲤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沈晓静;兰云;胡秀彩;吕爱军;;锦鲤赤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庭栋;锦鲤养殖要点[N];农民日报;2003年

2 苏荣;锦鲤投资须谨慎[N];江苏科技报;2007年

3 文智诚;锦鲤争艳恭贺新春[N];中山日报;2007年

4 金戈;全国两成锦鲤产自江门[N];农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通讯员 泥前进 吕校军 吕德娟;锦鲤游嬉草鸡飞 驼奶飘香富农家[N];昌吉日报;2009年

6 董平;小锦鲤“游”出更广阔的市场[N];中国特产报;2009年

7 董平;广东江门挂牌“中国锦鲤之乡”[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常越;长鳍锦鲤身价倍增供不应求[N];中国渔业报;2008年

9 ;大岗:锦鲤养出一片“钱途”[N];中国特产报;2009年

10 记者 吴晓鹏 通讯员 张昊 沈惠香;一尾锦鲤值一辆“宝马”[N];浙江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邹旭龙;几种环境因子对锦鲤生长及体色影响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2 赵鑫鑫;类胡萝卜素对虹鳟、金鱼和锦鲤的着色和抗氧化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陶穗菲;锦鲤和花鲫远缘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珊珊;红白锦鲤着色效果的初步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0年

5 沈名灿;不同吸附剂对锦鲤饲喂霉变饲料的脱毒效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廖畅宇;锦鲤幼鱼适宜蛋白需要量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7 张崇英;热应激对三个品系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8 吕伟;黄曲霉毒素B_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志刚;水体中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生态毒性效应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57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57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