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竹柳生长培育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15:05

  本文选题:竹柳 切入点:重金属污染 出处:《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工业废水排放、农药灌溉、固体废弃物污染了环境,其中重金属的污染更为严重。重金属在植物根、茎、叶及籽粒中的大量积累,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会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植物修复技术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下能够清除重金属。本文主要研究了竹柳对同一浓度下Pb、Cu、Zn和Cd的吸收,并通过研究浓度以及时间对竹柳吸收Pb、Cu、Zn的影响,探讨竹柳对不同重金属的耐性以及其耐受值。通过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单独作用对竹柳富集Pb、Cu、Zn的影响,探讨Pb、Cu、Zn在竹柳植株体内的分布。实验通过向培养液中加入重金属的硝酸盐形式,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在Pb处理、Cu处理、Zn处理试验中均加入10ppm的生长调节剂。加入的生长调节剂分别为2,4-D、DA-6、6-BA、GA3、 NAA和IB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竹柳对重金属Pb、Cu、Zn有耐性。对于Cd没有耐性。其中Pb、Cu、 Zn的耐受值分别为1000mg/L、50 mg/L和500 mg/L。随着培育时间的增加,竹柳对重金属Pb、Cu、Zn的吸收量呈升高的趋势,但吸收速率则逐渐降低。综合Pb、Cu、Zn的吸收率情况表明,竹柳对重金属的吸收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且在竹柳对重金属的耐受范围内,处理浓度越大吸收率越小,完全吸收重金属需要的时间越长。(2)在耐受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培育期为六个月的竹柳吸收重金属的量会趋于一个稳定值。其中Pb的吸收量稳定在450mg左右,Cu的吸收量在130mmg左右,而Zn稳定在65-85mg。其中Pb、Cu处理的竹柳中含有的重金属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升高,而Zn处理样中的Zn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变化很小。(3)加入10ppm生长调节剂对于竹柳吸收重金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IBA作用于竹柳吸收Pb的效果最为明显,其吸收Pb的量达到了对照组的2.03倍。DA-6作用于竹柳吸收Cu的效果最为明显,其吸收Cu的量达到了对照组的3.68倍。6-BA作用于竹柳吸收Zn的效果最为明显,其吸收Zn的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63倍。(4) Pb、Cu、Zn在竹柳根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在竹柳枝干以及叶中的含量,且其分布比例为根部枝干叶,竹柳根部的Pb、Cu、Zn含量占竹柳中Pb、 Cu、Zn总含量的分布呈递减的趋势:根据考察吸收时间对Pb、Cu、Zn分布的影响,表明如果时间足够长,重金属Zn趋向于不积累在竹柳的根部,而是能够运输到竹柳的枝干中以及叶子中。
[Abstract]: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pesticide irrigation and solid wastes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s is more serious. Th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plant roots, stems, leaves and grains not only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The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is a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which can remove heavy metals without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n the uptake of Pb ~ (2 +) Cu ~ (2 +) Zn by bamboo willows were studied to study the tolerance of bamboo willows to different heavy metals and their tolerance values. The effects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lone on the accumulation of Pb ~ (2 +) Cu ~ (2 +) Zn in bamboo willows were studi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Pb ~ (2 +) Cu ~ (2 +) Zn in bamboo-willow plants, the nitrate forms of heavy metals were added to the culture medium.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were prepared. 10 ppm growth regulators were added to Pb treatment with Cu and Zn treatments. The growth regulators added were 24-Denda-6-BAGA3, NAA and IBA.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Bamboo willows have tolerance to heavy metal PBX CuZn. There was no tolerance to CD. The tolerance values of Pb, Cu and Zn were 100 mg / L ~ (50 mg/L) and 500 mg / L 路L ~ (-1), respectively. The absorption rate of heavy metal Pb ~ (2 +) Cu ~ (2 +) Zn increased, but the absorption rate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sorption rate of heavy met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atment time. In the tolerance range of heavy metals,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treatment, the smaller the absorptivity, the longer the time required to completely absorb heavy metals, and the longer the tolerance range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heavy metals absorbed by bamboo willow for six months tended to be stable, and the uptake of Pb was about 450 mg / kg and that of Cu was about 130 mg. Zn was stable at 65-85 mg.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bamboo willow treated with PbCU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atment time. However, Zn content in Zn treatment sample changed little with the treatment time. 3) addition of 10ppm growth regulator could obviously promote the absorption of heavy metals in bamboo willows, and IBA had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n absorbing Pb from bamboo willows. The amount of Pb absorbed was 2.03 time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DA-6 had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n the absorption of Cu by bamboo willows, and the amount of Cu absorbed by DA-6 was 3.68 time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BA had the most obvious effect on the absorption of Zn from bamboo willows. The amount of Zn absorbed was 1.63 time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PbCU Zn in the root of the bamboo willow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branches and leaves of the bamboo willow, and its distribution ratio was the stem and leaf of the root branc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content of PbCU Zn in bamboo willow decreased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effect of absorption tim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bCU Zn, the heavy metal Zn tended not to accumulate in the root of Bamboo willow, if the time was long enough, the content of Zn in the root of Bamboo willow tended to decrease. It can be transported to the branches and leaves of the willow.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2.12;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怡情;;植物生长调节剂添新秀[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15期

2 姜元光;;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农药市场信息;2005年03期

3 龙翎;;2005植物生长调节剂专利[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4 曹涤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可滥用[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09期

5 冯国民;;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效应用三要点[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4期

6 刘坚;;现代农业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5期

7 房宁;;你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吗?[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4期

8 杨光;;农业部要求进一步加强植物生长调节剂管理[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16期

9 ;农业部就植物生长调节剂问题答记者问[J];黑龙江粮食;2011年04期

10 ;上海市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J];山东农药信息;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廖展如;熊云;蔡汉临;刘宛乔;宛延;徐仲金;;模拟酶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抗逆增产作用(摘要)[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郭潇;赵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分析[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雷家军;谭昌华;邓明琴;;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莓上的应用研究[A];草莓研究进展(三)[C];2009年

4 肖亮;谭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及S-诱抗素的发展历程[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威江;叶明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芽叶形态结构及生长的效应[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孙威江;叶明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更新改造后茶树萌芽及生长的效应[A];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训忠;;草坪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洁玉;陈芳君;;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上产生药害的原因及防治对策[A];农作物药害预防及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程光辉;丁伟;;新型天然产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险峰;;植物调节剂的使用技术进展[A];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荔枝研究室 邱燕萍;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何使用有讲究[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汪信;专家呼吁——植物生长调节剂要走产业化之路[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3 钟农;专家呼吁植物生长调节剂应产业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1年

4 侯立功 史民康;谈谈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山西科技报;2000年

5 李雪村 李正飞;巧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陕西科技报;2002年

6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简表[N];中国花卉报;2005年

7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九点基础[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宁钦广 本报通讯员 姜家胜;正确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N];山东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付凡军 通讯员 杨栋;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应慎重[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10 项城市森防站 高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果业生产中的应用[N];周口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蔚燕;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2 师晨娟;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苗木生长及其抗性生理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强;豆芽中多组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质谱检测[D];郑州大学;2015年

2 李钊君;四川主要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及其残留分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国瑞;西南地区小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评价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冠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枣裂果影响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徐笑梅;不同金属离子对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高俊涛;不同寄主植物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蚜生长发育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杨振荣;香蕉假植大苗调控培育技术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8 徐安阳;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向日葵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调控效应[D];塔里木大学;2016年

9 赵晶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产上的作用效果[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10 焦中夏;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胡枝子苗期抗旱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75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75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d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