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及厌氧消化组分转化研究
本文选题:高含固污泥 切入点:水热预处理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逐年增加,而污泥处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是由于常规污泥处理工艺中污泥有机物去除效率低、运行费用高。污泥有机物去除效率低主要由于水解这一限速步骤导致,为了高效、稳定的去除污泥中的有机物,国内外对污泥预处理及厌氧消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水热预处理被认为可以有效水解污泥中的有机物并提高厌氧消化效率,同时为了降低水热预处理的能耗及厌氧消化池的容积,将进泥的含固率提升至10%以上,形成了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参数的优化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而关于组分转化研究较少。以西安市某污水厂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预处理装置及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研究其在165℃、50min水热预处理及HRT为20d的中温、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碳、氮、磷、硫组分转化规律。通过对水热预处理及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组分转化研究,为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采用产酸相反应器,研究水热预处理后高含固污泥在HRT为2~5d的中温、高温产酸相中的碳转化规律。通过产酸相的碳转化研究,得出预处理后污泥的在产酸相中的酸生成规律并探讨其可生化性。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水热预处理前、后的高含固污泥组分转化研究,得出165℃、50min水热预处理后高含固污泥VSS水解率为43.35%,水热预处理可以有效破坏污泥细胞壁、释放并水解有机物至液相。水解液的主要组分为溶解态蛋白质(52.18%)及溶解态碳水化合物(20.49%)。水热预处理过程中氮、磷、硫物质表现出不同转化规律,水解液中氮、磷、硫主要以有机氮(70.41%)、磷酸盐(86.07%)及有机硫(99.90%)形式存在。(2)通过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的碳转化研究,得出水热预处理后高含固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在HRT=20d时VSS去除率49%、VFA浓度低于0.3g·L-1,其停留时间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而未预处理高含固污泥在中温及高温厌氧消化在HRT=20d时VS去除率低于25%。(3)通过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的氮、磷、硫转化研究,得出高含固污泥在厌氧消化后的溶解态氮及溶解态磷主要以氨氮(76.71%~94.96%)及磷酸盐(77.45%~91.71%)形式存在。水热预处理后高含固污泥在高温厌氧消化时反应器出现氨抑制现象,氨氮浓度达到3.03 g·L-1,同时p H降至6.57、去除单位VSS产气量降至0.08m3·(kg VSS·d)-1。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后沼气中硫化氢浓度均低于120ppm,在未被抑制的反应器中硫化物主要以不溶态硫化物的形式存在(54.87%~89.03%)。(4)经热量平衡计算,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的热量输出仅占热量输入的80.76%,在运行时无需补充热量。水热预处理单元热量输出占该工艺总热量输出的80.44%,通过改善该单元的热量回收系统可以进一步降低该工艺的总热量输出。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的热量输出占常规厌氧消化工艺的71.03%,同时消化池的容积可以缩减2/3以上,从能耗及投资的角度,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优于常规污泥消化工艺。(5)通过水热预处理后高含固污泥在产酸相中的碳转化研究,高含固污泥在中温产酸相中停留时间≤2d时主要发生的反应为酸化反应(VFA浓度为27.12g·L-1)、在2~5d时主要为产乙酸反应(HRT=5d时,乙酸浓度为16.90g·L-1),而水热预处理后高温产酸相中并没有产生大量的乙酸(乙酸浓度0.4 g·L-1)。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明霞;李秀金;李来庆;刘研萍;;蔬菜废物两步批式厌氧消化产气实验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2期
2 付云霞;张文阳;王凤;朱亚兰;刘丹娅;;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生化单基质的厌氧消化[J];四川环境;2008年02期
3 邹星星;郑正;陈广银;李继红;杨世关;;稻草中温厌氧消化产气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鲍安红;;两相连续固体床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试验[J];农机化研究;2009年02期
5 高艳娇;赵树立;刘元;;金属离子对厌氧消化的影响[J];辽宁化工;2010年03期
6 杨浩;邓良伟;孔垂雪;刘刈;李淑兰;樊战辉;;低维持厌氧消化系统及其出水后处理利用技术[J];中国沼气;2010年02期
7 吕波;蒲贵兵;;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中氮的转化行为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9期
8 蒋铭;闻有成;杨朝晖;刘育英;李小萌;王淳;;信息长廊[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23期
9 李静;丁怡斐;肖勤;;接种对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2期
10 杨双春;邓丹;梁丹丹;潘一;;国内外厌氧消化模型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2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翠平;柴同杰;张红双;姚美玲;李晓霞;段会勇;;特定有益菌对奶牛粪便中温厌氧消化体系中指示菌存活的影响[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韩艳霄;林聪;黄莹;程东林;;生活垃圾与人粪尿混合厌氧消化的试验研究[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吴铎;管冬兴;吕凡;邵立明;何品晶;;林可霉素菌渣厌氧消化工况优化及抑制因素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卢旭珍;邱凌;张波;;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分析[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吴根义;谭建纯;颜智勇;杨仁斌;;厌氧消化时间对养猪场废水处理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典;孙轶斐;王伟;朱天乐;;生物质废物中温联合厌氧消化的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潘云霞;;微量金属元素对农业废弃物厌氧消化的作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8 罗娟;董保成;陈羚;高新星;万小春;赵立欣;;畜禽粪便与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段娜;林聪;苏珊;;秸秆厌氧消化系统pH调控措施初探[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吴香尧;;四川省畜禽粪便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探讨[A];四川省农村固体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文伟 马婧一;没有最好 只有最适宜[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黄朝武;沼气产业:给2.8亿吨秸秆找出路[N];农民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陈卫东邋通讯员 房树芬;从技术到制度[N];科技日报;2008年
4 张敬然;新加坡用木材废料生产沼气[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慧;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裴占江;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效率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柳珊;不同生物预处理对芦竹和玉米秸秆及其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万钦;微量元素添加对餐厨垃圾和鸡粪厌氧消化性能的调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
本文编号:1604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0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