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典型石灰土Cd形态指示意义及风险评价——以桂林毛村为例
本文选题:石灰土 切入点:镉 出处:《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2期
【摘要】:为了了解岩溶区石灰土中重金属Cd形态分配特征及富集情况,在桂林毛村采集了3种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进行研究。通过原子光谱仪测试了Cd质量分数,运用改进的Tessier分析法测定了3种石灰土中Cd的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B)、铁锰氧化物结合态(OXI)、有机结合态(ORG)、残渣态(RES)5种形态,并对其指示意义及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3种石灰土中Cd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早期黑色石灰土、中期棕色石灰土、晚期红色石灰土。形态测试结果表明: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中Cd形态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占土壤Cd质量分数的63%以上,且5种形态质量分数从大到小顺序均为铁锰氧化态、残渣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红色石灰土Cd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占土壤Cd质量分数的76%,形态分配特征从大到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Cd稳定度和富集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在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中Cd稳定度逐渐减小,环境二次释放风险逐渐降低;富集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其中Cd在黑色石灰土中呈显著富集状态,在棕色石灰土中呈中度富集状态,在红色石灰土中呈轻微富集状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由早期黑色石灰土到中期棕色石灰土和晚期红色石灰土,土壤中Cd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均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区土壤重金属Cd污染修复与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eci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 CD in calcareous soil in karst area, three kinds of black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collected in Guilin Mao village. The mass fraction of CD was measured by atomic spectrometer. By using the improved Tessier analysis method, the exchangeable forms of CD in three kinds of lime soils were determined, such as Exco, CABX, OXI, ORGN and RESN, and their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and risk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s fraction of CD in the three kinds of lime soils was black lime soil in the early stage and brown lime soil in the middl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s of CD in black lime soil and brown lime soil were mainly ferromanganese oxidation and residue, which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63% of CD content in soil. The mass fractions of 5 kinds of forms are iron-manganese oxidized, residual, exchangeable, carbonate bound, organic bound, red lime soil CD form is mainly residue state, and the order of mass fraction of five forms from large to small is iron-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residue state, exchangeable state, carbonate bound state, organic bound state. The fraction of CD in the soil was 76%, the speci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from large to small residual state, iron and manganese oxide state, exchangeable state, carbonate bound state, organic bound state. CD stability and enrichment degre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black lime soil, the content of CD in black lime soi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lack lime soil. The stability of CD in brown lime soil and red lime soil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secondary releas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the enrichment degree was black lime soil, brown lime soil and red lime soil, and the enrichment degree was black lime soil, brown lime soil and red lime soil. CD was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black lime soil, moderately enriched in brown lime soil and slightly enriched in red lime soil. The results of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showed that CD was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black lime soil, moderately enriched in brown lime soil and slightly enriched in red lime soil. From early black lime soil to middle brown lime soil and late red lime soil, the ecological risk and health risk of CD in soil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basic data for remedi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CD pollution in karst soil.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1166,121237131301101,2002371120029,121201122095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2011CB20100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030,2015016)~~
【分类号】:X53;X8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国富;;我国西南岩溶山区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CuiFang Wu;Steve Déry;WanCai Wu;XueBin Liu;JinHui Xiong;WenQi Gao;;A review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in Southwest China[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5年06期
3 刘子金;袁代江;武兴亮;张磊;潘长贵;;贵州三岔河中游左岸鸡场一带岩溶地下水运移特征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年05期
4 田娟;董贵明;束龙仓;;孔隙-管道型西南岩溶地下河系统参数与流量衰减系数关系的数值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年02期
5 罗明明;肖天昀;陈植华;周宏;罗朝晖;肖紫怡;;香溪河岩溶流域几种岩溶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洪大明;九寨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兰铁路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吕涛;基于流固耦合的岩溶管道对水工隧洞围岩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黄继;华蓥山褶皱山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模式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庞练;成兰铁路龙门山段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雷明明;基于流固耦合岩溶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谯乾峰;滇东南特长隧洞涌突水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叶咸;昆明盆地北东侧岩溶水系统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传霆;;对贵州岩溶区环境研究的一些认识[J];环保科技;1983年Z1期
2 米健;唐运刚;;岩溶形成机理分析及工程实践[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5期
3 全晓红;邓晓辉;;岩溶及其工程对策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6期
4 黄颖;;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J];科技传播;2013年08期
5 李才明;王良书;徐鸣洁;刘元生;钟锴;张善法;;基于小波能谱分析的岩溶区探地雷达目标识别[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6 谭红鑫;;岩溶及其工程处治措施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7期
7 毛云良;陈林;;王家畈村岩溶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S1期
8 申宏岗;曹建华;潘根兴;;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养分性质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刘旺;金州石棉矿岩溶区竖井工作面预注浆[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7年04期
10 靳振江;李强;黄静云;邓丽君;陆文体;黄美辉;唐志琴;唐显治;罗X;杨帅;吴琼敏;;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以丫吉岩溶试验场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禹建强;;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库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郭纯青;;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岩溶区桩端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突变模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郝九芝;;邢台市西部岩溶区饮用水保护分析[A];2013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禹建强;;毕节地区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6 邓艳;覃星铭;蒋忠诚;;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水分及岩溶效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洪涛;;论岩溶区的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蒋忠诚;;西南石山地区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动态典型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张静;;邢台市岩溶区水源地保护研究[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戴景春;;天下闻名的岩溶龙宫景源[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苏橹萱;岩溶区土壤碳汇效应得以证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实习记者 黄强 通讯员 缪华;广西水文队妙治岩溶区内涝下旧村千亩田年增收百万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赵应繁;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可采水4亿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阅国际岩溶中心建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拟定未来6年发展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孙宇浩;“我们现在不用靠天吃饭了”[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记者 陶丽琴;水利部国家农发办联合调研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N];中国水利报;2012年
9 记者 段正波;岩溶区地下水九成正待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晔;岩溶区高速公路路桥基础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陶;典型岩溶区溪流中硝酸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冉军林;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黄芬;岩溶和非岩溶环境条件下饲料灌木营养价值的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申宏岗;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何鹏祥;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6 程阳;岩溶环境对豆科牧草的氮素吸收、转化及其根际环境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仁芳;岩溶区公路桥梁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D];长安大学;2009年
8 尹国荣;岩溶区勘察方法及桥梁桩基施工技术[D];中南大学;2009年
9 王松华;岩溶区高速铁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10 范金钊;岩溶区超长基桩的屈曲稳定分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7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