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06:21

  本文选题:石漠化 切入点:热红外遥感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为更好地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石漠化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热红外遥感的石漠化等级划分的新方法。以广西平果县为研究区,利用2014年Landsat 8热红外遥感影像分别提取夏季和冬季的亮温值并计算亮温差,经过高分影像建立典型样本区并分析亮温差,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的亮温差阈值,最后对全县石漠化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平果县2014年重度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区域面积的比例为3.87%,中度石漠化占9.19%,轻度石漠化占22.26%,潜在石漠化占57.46%,非石漠化占7.22%。研究表明,通过确定适当的夏冬季亮温差阈值可以有效地对石漠化程度进行分级划分,该新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客观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s very serious.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 new method for classifica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IR)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aking Pingguo County of Guangxi as the study area, the bright temperature values in summer and winter are extracted and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calculated by using 2014 Landsat 8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typical sample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high score image and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as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value of ligh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rad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Finally, the grad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the whole county was classified. In Pingguo County, the proportion of serious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to karst area in 2014 was 3.87, moderate rocky desertification was 9.19 percent, mild rock desertification was 22.26, potential rock desertification was 57.46 percent and non-stone desertification was 7.2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y determining appropriate threshold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summer and winter, the degre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nd classified eff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methods, the new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clear physical meaning,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and objective results. It has the value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37;41471433) 广西测绘局地理国情普查项目 武汉市科技局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分类号】:X171.1;X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成涛 ,谢云华;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治理[J];国土绿化;2004年01期

2 卢燕 ,周业生;罗城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探讨[J];广西林业;2005年05期

3 彭钊;;治理石漠化 保护珠江源[J];前进论坛;2006年06期

4 臧海恩;;来宾市石漠化治理初见成效[J];广西林业;2006年04期

5 徐琨琳;;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6年Z1期

6 卢彪;杨明刚;;关岭自治县花江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2期

7 农胜奇;;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及治理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7年03期

8 宋维峰;;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防治综述[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5期

9 杨成波;王震洪;;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5期

10 张周来;王军伟;;变石漠化为绿水青山[J];中国民族;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庆良;郝菊海;;毕节生态试验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建华;邓琴;丁卫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7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温远光;陈放;朱宏光;赖家业;刘京涛;吴庆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建平;许奇聪;;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10 唐明榜;杨元熙;;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王成;大西南石漠化扩至11万平方公里[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郑北鹰;石漠化不容漠视[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银雁 通讯员 蒋为民;石漠化:广西生态头号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景应忠;石漠化,谁给贵州出的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李育材;关于我国西南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记者 雷隆隆;湖南石漠化成因摸清[N];中国矿业报;2007年

9 记者 雷隆隆;湖南:石漠化呈蔓延趋势[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记者 蒋秋;广西石漠化治理经验值得大力推广[N];广西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卢红梅;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谭秋;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璞;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牛海波;基于遥感技术在广西忻城县石漠化调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赵丽苹;基于MODIS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盈斌;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与治理工程设计[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占明;基于案例推理和智能算法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优选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张撬华;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闫妍;广西岩溶区县级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吴克华;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静;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9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79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6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