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20:25

  本文选题:能源消费 切入点:碳足迹 出处:《生态经济》2016年06期


【摘要】:基于表观消费量法和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能源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计算并针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分别为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kt、7 189 573.47 kt,人均碳足迹、人均碳承载力以及人均净碳足迹分别为6.70 t、1.36 t、5.34 t。对各省份分析发现,2012年,碳足迹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占9.43%,碳承载力最大的省份是云南,占10.53%。此外,人均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6个,人均碳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人均净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2个。同时还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碳足迹和净碳足迹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碳承载力高于北方地区。
[Abstract]:Based on apparent consumption method and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the energy carbon footprint and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of 30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net carbon footprint was respectively 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 kt-1 7 189 573.47 kt.The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per capita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net carbon footprint were 6.70 t / 1.36 t / t and 5.34 t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provinces showed that the largest carbon footprint was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2. The largest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is Yunnan, accounting for 10.53. in addition, there are 16 provinces with a per capita carbon footprint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13 provinces with a per capita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re are 12 provinces with a per capita net carbon footprint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net carbon footprint in northern Chin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outh, while the carb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south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终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情报文献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XDA05140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排放基准线的我国居民家庭碳排放需求与增长路径研究”(41371537)
【分类号】: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荣钦;黄贤金;刘英;钟太洋;丁明磊;揣小伟;;城市碳足迹与碳循环压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1期

2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纪芙蓉;;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3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4 卢俊宇;黄贤金;陈逸;肖潇;;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J];地理研究;2013年02期

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周新;;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6 马彩虹;;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06期

7 纪芙蓉;赵先贵;朱艳;;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9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10 吴庆标;王效科;段晓男;邓立斌;逯非;欧阳志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才富;张莉;罗艳;汪晖;祁承德;辛文荣;赵丰钰;孟延山;;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青海乔木林碳储量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7年02期

2 陈川;谢世友;;重庆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变化特征及趋势预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3 吴德存;刘金平;;我国区域间能源及碳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年06期

4 肖雁飞;廖双红;;中国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空间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5 刘本乐;陈孝杨;陈敏;王芳;周育智;;煤炭资源型城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J];煤炭工程;2017年02期

6 李建豹;黄贤金;吴常艳;周艳;孟浩;;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格局预测分析[J];生态经济;2017年03期

7 梁中;徐蓓;;中国省域碳压力空间分布及其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17年02期

8 陈金兰;;绿色低碳新型制药实训场所优化设计[J];广东化工;2017年03期

9 吴乐英;钟章奇;刘昌新;王铮;;中国省区间贸易隐含PM_(2.5)的测算及其空间转移特征[J];地理学报;2017年02期

10 王世杰;刘再华;倪健;闫俊华;刘秀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胡攀飞;;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2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3 孙昌龙;靳诺;张小雷;杜宏茹;;城市化不同演化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J];地理科学;2013年03期

4 刘春兰;蔡博峰;陈操操;王海华;李铮;;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方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5 焦文献;陈兴鹏;贾卓;;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6 李维梁;董德利;;基于消费模式的山东省碳排放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01期

7 纪芙蓉;赵先贵;朱艳;;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宋杰鲲;;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9 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岳超;沈海花;;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0期

10 李媛;齐拓野;谢应忠;;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娜;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N];消费日报;2010年

4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资深媒体人士 林益楷;让“碳足迹”更加透明化[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特约编译 王晋;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N];华夏酒报;2010年

7 青石;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杨威;新民科技成为 吴江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N];中国纺织报;2011年

9 记者 罗晖;中粮两产品获碳足迹盘查第三方国际认证[N];科技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中岳;从单元操作角度研究不同冻结和冻藏方式对猪肉碳足迹和质量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闫明;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肥去向的计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冯超;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华艳;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碳足迹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梁修如;我国出口谷物产品的碳足迹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方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朱捷;松嫩平原旱作农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碳足迹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周鹏飞;碳足迹评估对竹产品企业的潜在影响及策略选择[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7 谢栌乐;基于灌溉效益和碳足迹的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9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徐延菊;基于碳足迹视角的安徽省种植业低碳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2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82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