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
本文选题:再生水 切入点:生物稳定性 出处:《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15期
【摘要】: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是有机物中最易被微生物用于合成菌体、支持异养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评价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北京市3座再生水厂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出水AOC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臭氧氧化后AOC升高了12%~233%,导致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降低;经微滤(MF)后出水AOC变化率为-7%~5%,对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影响不大;曝气生物滤池和反渗透出水AOC分别降低了18%~86%和54%~83%,可有效提高再生水水质生物稳定性。
[Abstract]:Bio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is the most easily used nutrient substrate in organic organisms to synthesize bacteria and support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The variation of AOC concentration in effluent from different advanced treatment processes of three reclaimed water plants in Beijing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ozonation, AOC increased 12%,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and the change rate of effluent AOC after microfiltration was -7%, which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The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and reverse osmosis effluent AOC decreased by 18% 86% and 54% 83% respectively,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iological stability of reclaimed water quality.
【作者单位】: %E5%8C%96%E5%AD%A6%E4%B8%8E%E7%8E%AF%E5%A2%83%E5%B7%A5%E7%A8%8B%E5%AD%A6%E9%99%A2;%E6%B8%85%E5%8D%8E%E5%A4%A7%E5%AD%A6%E7%8E%AF%E5%A2%83%E5%AD%A6%E9%99%A2%E7%8E%AF%E5%A2%83%E6%A8%A1%E6%8B%9F%E4%B8%8E%E6%B1%A1%E6%9F%93%E6%8E%A7%E5%88%B6%E5%9B%BD%E5%AE%B6%E9%87%8D%E7%82%B9%E8%81%94%E5%90%88%E5%AE%9E%E9%AA%8C%E5%AE%A4;" target="_blank">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51138006)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定市鲁岗再生水工程[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2 王辉;金幼萍;王可;施光楠;;宁波岩东再生水厂的运行成效[J];建设科技;2011年11期
3 裴亮;张体彬;梁晶;刘慧明;;再生水滴灌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北京首座地下再生水厂下月开建[J];海河水利;2013年04期
5 诺千;;什么叫“再生水”[J];环境与生活;2011年06期
6 付春平;唐运平;张志扬;吉志军;李健;陈双星;;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磷沉积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7 柳成荫;李健;陈双星;;天津开发区再生水修复生态示范工程[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11期
8 钱静;;再生水景观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年08期
9 杨京生;孟瑞明;张韵;;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的实践[J];北京水务;2008年06期
10 徐应明;魏益华;孙扬;秦旭;戴晓华;周其文;;再生水对蔬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俊睿;焦兴凯;;浅谈再生水供锅炉用水的处理方法[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6)[C];2011年
2 魏苏云;;关于经开再生水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A];上海(第二届)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强;苏德荣;;灌溉再生水返青期间土壤锌铜变化的研究[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敏;黄占斌;苗战霞;侯利伟;;再生水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对玉米生长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分册[C];2005年
5 ;再生水用于洗车用水处理技术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6 陈雁;李树华;;再生水对植物繁殖的影响的研究[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7 高文宝;耿翔远;李殿海;赵乐军;;再生水厂斜管沉淀池改造的相关研究[A];2011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赖世华;吴先昌;王永胜;;纺织印染工业园再生水工程案例介绍[A];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霍健;宫飞蓬;李杨;;超滤膜+臭氧工艺在再生水厂的应用[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薛祥山;许申来;郭玉梅;吴毅晖;郭f ;;再生水回补景观水体的水质变化及其改善策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俞亚平郑秋丽;城区九成污水得到净化 再生水成为第二大水源[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杨沛洁;再生水,,咋就叫好不叫“座”?[N];平顶山日报;2006年
3 记者 骆会欣;市政再生水用于园林表现良好[N];中国花卉报;2006年
4 记者 韩睿华 通讯员 陈玉璐;制定标准保障再生水使用安全[N];中国建设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闫雪静;政府补贴鼓励使用再生水[N];北京日报;2008年
6 记者 周奇;本市今年计划利用6.2亿立方米再生水[N];北京日报;2008年
7 轩永利 邱锴俊;北京排水集团:构建再生水网络[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记者 刘宇鑫;北京再生水仅1%用于洗车[N];北京日报;2009年
9 王慧峰 乌云斯琴;农工党中央:加速发展再生水[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记者 刘宇鑫;再生水用量陡增2成 超过供应能力[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吉铮;城市污水及再生水中典型病毒的赋存及分布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卫红;川蔓藻对滨海景观再生水河道水质富营养化的控制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吕建波;改性滤料高速过滤技术用于再生水生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杨龙军;政府视角下污水处理服务和再生水产业化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维;天津滨海高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华伟;再生水中无机磷对循环冷却系统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朱建凤;具有两个再生过程的水网络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吴苗苗;再生水回灌过程中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行为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向熙;人工复合土层去除再生水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夏高原;再生水补水和低影响开发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陶慧舒;再生水地下回灌过程中重金属抗性菌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 EPS与重金属铜运移的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宋云飞;输运系统中冷却用再生水腐蚀性变化及其控制措施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9 姜鲁;再生水回灌过程中炔雌醇和壬基酚的行为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史昱骁;再生水氯消毒对管网水质及管道腐蚀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5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8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