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1 16:15

  本文选题:秸秆焚烧 切入点:物理性质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焚烧作物秸秆是常见的处理农业废弃物,减少病虫害和增加土壤养分的方法。但秸秆焚烧污染大气,妨碍农业健康发展。前人对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已研究颇多,而对土壤环境所受影响的探究较少。本文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不焚烧(CK)、减量焚烧(A1)、全量焚烧(A2)、增量焚烧(A3)4个处理,选取焚烧不同小麦秸秆量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小麦秸秆焚烧对耕层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即时效应和各指标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有:(1)0-5 cm表层土壤在秸秆焚烧1 d后,土壤环境各指标变化显著。土壤物理性质方面:含水量出现降低,土壤pH出现未达显著水平的升高,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显著。土壤化学性质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效和速效养分含量大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幅度更大。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土壤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的活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可见,小麦秸秆焚烧对表层土壤(0-5cm)环境有显著的即时效应。(2)秸秆焚烧后1d,土壤环境中各研究指标变化的现象主要集中在0-5cm土层范围内,在5cm以下土层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水平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虽然也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不显著。(3)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秸秆焚烧量与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活性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秸秆焚烧量与多数速效和全效养分含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经过玉米生育期,和焚烧后1d相比,土壤中因秸秆焚烧而变化的各指标含量(数量)水平与对照处理间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出现了小幅度的恢复;微生物(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多数速效、全效养分含量与对照处理间的差异变化幅度不大。
[Abstract]:Crop straw burning is a common way to treat agricultural waste, reduc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increase soil nutrients. However, straw burning pollutes the atmosphere and hind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four treatments, no incineration of CK, reduction of incineration, incineration of A2 +, incremental incineration of A3)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topsoil with different amount of wheat straw incinerated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immediate effect of wheat straw burning on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topsoil and the changes of the indexes during the maize growth period,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1 0 ~ 5 cm surface soil after straw burning for 1 day. In terms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the soil pH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t level.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efficiency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number of soil microbes (fungi,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soil enzymes (invertase, urease, catalase), The activity of phosphatase de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Wheat straw burning had a significant immediate effect on surface soil (0 ~ 5 cm) environment. (2) 1 day after straw burning, the change of research indexes in soil environment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0-5cm soil layer. In the soil layer below 5cm,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nutrients, the amount of microorganism and the activity of soil enzyme also changed, but the range of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w incineration amount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microbial activity, an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w incineration amount and most available and total available nutrients.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enzymes (sucrase, urease, catalase, catalase, urease, catalase) in the soil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The activity of phosphatase recovered to a small extent,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fungi,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s) returned to the normal level, and most of the availab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effective nutrient content and the control treatment was not significa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12;S15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紫霄;浅议秸秆综合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3期

2 康团飞;;秸秆焚烧的危害与控制[J];创新科技;2004年12期

3 李涛;卓海峰;王文富;姬艳恒;杨志恒;吕鹏伟;;探讨秸秆焚烧的危害与秸秆的综合利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4 陈珊珊;梁早;邓世平;;我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2009年05期

5 曹光鑫;;秸秆焚烧,缘何屡禁难止?[J];安徽科技;2012年01期

6 包建财;郁继华;冯致;陈佰鸿;雷成;杨娟;;西部七省区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1期

7 王佳琪;刘贵荣;薛松;;秸秆焚烧的危害和改善[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8 张正文;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J];今日科技;2000年11期

9 胡晓峰;;阜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年26期

10 周奕莹;;浅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危害及综合治理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3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4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逸川;王海涛;;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2013年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陈道华;;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9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战停 廉荣 李百东;山东推出秸秆堆沤新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忠;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N];济南日报;2006年

4 刘效仁;秸秆焚烧不能一禁了之[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孙燕;努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利益生态链[N];济宁日报;2007年

6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8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保平;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漆楚生;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彭春艳;川中丘陵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小丽;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姜荣鹏;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刘芳;洛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7 陈蒙蒙;秸秆焚烧的法律规制[D];苏州大学;2014年

8 程士润;稻秸秆提取纤维农用非织造地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何勋;商丘地区秸秆机械化处理与利用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10 于春燕;黑龙江作物秸秆不同利用模式下的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69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