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模拟实验分析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7 05:30

  本文选题:植物 + 大气颗粒物 ; 参考:《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为研究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选取21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ustMate仪器观测模拟箱内TSP、PM10、PM2.5和PM1的质量浓度变化,系统分析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21种植物对于3种粒径颗粒物的累计吸附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呈现先迅速增加,然后逐渐减缓增加速度,最后趋于平缓且稳定下来。白皮松(Pinus bungeana)对PM10和PM2.5的饱和吸附时间最短,分别为18 h和22h;雪松(Cedrus deodara)对PM1的饱和吸附时间最短,为36 h;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对3种粒径颗粒物达到最大吸附量所需时间最长,分别为36 h、45 h和64 h。2)不同植物对于颗粒物的吸附阻滞能力差异显著。比较21种植物对PM10、PM2.5和PM1的吸附阻滞能力发现,吸附阻滞PM10能力最强的是丁香(Syringa reticulata),单位叶面积最大吸附阻滞量为1.976 μg/cm2;吸附阻滞PM2.5和PM1能力最强的均为雪松(Cedrus deodar a),单位叶面积最大吸附阻滞量为0.887 μg/cm2和0.669 μg/cm2;对PM10、PM2.5和PM1的吸附阻滞能力最差的是均为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单位叶面积最大吸附阻滞量分别为0.318 μg/cm2.0.165 μg/cm2和0.053 μg/cm2。3)大气颗粒物主要存在于叶片表面和蜡质层中。大部分植物叶片表面吸附的颗粒物要比蜡质层吸附的颗粒物要多,54.9%-63.7%的颗粒物吸附阻滞在叶片表面。对于大颗粒(粒径为10-100 μm),单位叶面积吸附阻滞量最大的是丁香(Syringa reticulata),为1.997 μg·cm-2,最小的是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为0.425 μg·cm-2。对于粗颗粒(粒径为2.5-10μm,吸附阻滞能力最好的是丁香(Syringa reticulata),为1.225 μg·cm-2,是吸附阻滞效果最差的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5倍多。对于粒径0.2-2.5 μm颗粒物,不同植物间叶片附着密度差异不大,最大的是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分别为0.854 μg·cm-2和0.850 μg·cm-2,,在叶表面和蜡质层中分布比较平均。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lant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 21 species of pla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 The effects of plant o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observing the change of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TSP , PM _ ( 10 ) , PM _ ( 2 . 5 ) and ( 1 ) in the simulation box .
Cedrus deodara ( Cedrus deodara ) has a minimum saturation adsorption time of 36 h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dsorption block capacity of Buxus megistophylla was 0.38渭g / cm ~ 2 , 1.97渭g / cm ~ 2 and 0.053 渭g / cm ~ 2 respectively . and 0.85渭g 路 cm - 2 , 0.85渭g 路 cm - 2 and 0.85渭g 路 cm - 2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3;X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宇;赵松婷;李延明;郭佳;;北方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评价[J];中国园林;2015年03期

2 陈俊刚;毕华兴;许华森;付妍琳;高路博;;北京市道路防护林带内外PM_(2.5)质量浓度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年03期

3 刘旭辉;余新晓;张振明;刘萌萌;阮氏青草;;林带内PM_(10)、PM_(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4年07期

4 赵晨曦;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赵冰清;;北京地区冬春PM_(2.5)和PM_(10)污染水平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5 郭含文;丁国栋;赵媛媛;高广磊;陈明秀;王海勇;赖文豪;;城市不同绿地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04期

6 郭二果;王成;郄光发;蔡煜;;北方地区典型天气对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7期

7 张林锋;干俐达;;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研究发展状况[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5期

8 王华;鲁绍伟;李少宁;潘青华;张玉平;;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基本特征、监测方法及森林调控功能[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9 吴海龙;余新晓;师忱;张艳;张振明;;PM2.5特征及森林植被对其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年06期

10 张国静;杨伟强;;北京地区主要行道树树种适应性评价及病虫害防治[J];中国城市林业;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齐飞艳;道路大气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绿化带的滞留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俞学如;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叶面滞尘特征及其与叶面结构的关系[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2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762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