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微波对吸附氨氮饱和沸石的再生

发布时间:2018-04-27 01:27

  本文选题:氨氮 + 饱和沸石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2期


【摘要】:以吸附氨氮饱和的斜发沸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独微波辐射及微波辅助溶剂法对其进行再生研究.研究发现,单独微波辐射再生效果较差,功率462 W,微波辐射12min,饱和沸石再次去除率为32.31%,再生率仅为44.88%;添加NaCl和NaOH混合液可以大大增强饱和沸石的再生效果,在NaCl和NaOH混合液浓度均为0.01mol/L,固液比1∶50,功率700W,微波辐射4min时,最佳去除率为71.92%,再生率接近100%.通过FTIR,SEM,EDS等测试手段对改性、吸附、再生前后的沸石分析发现,沸石在改性、吸附、再生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不同阳离子间交换过程.微波辐射加速了NH4+与Na+交换过程且加深了离子交换平衡程度,因此微波辅助溶剂法具有再生迅速、完全,多次再生效果基本不衰减的优点.
[Abstract]:The regeneration of clinoptilolite adsorbed on ammonia nitrogen was studi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microwave assisted solvent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of saturated zeolite was 32.31 and only 44.88 aft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for 12 mins, and the regeneration efficiency was only 44.88.The regeneration effect of saturated zeolite could be greatly enhanced by adding the mixture of NaCl and NaOH. When the mixture concentration of NaCl and NaOH is 0.01mol / L, the ratio of solid to liquid is 1: 50, the power is 700W, the optimum removal rate is 71.92% and the regeneration rate is close to 100W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of 4min. The analysis of zeolite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ad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by means of FTIR SEM-EDS showed that the exchange process between different cation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process of modification, ad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zeolites. Microwave radiation accelerates the exchange process between NH4 and Na and deepens the ion exchange equilibrium, so microwave assisted solvent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rapid regeneration, complete regeneration and multiple regeneration without attenu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017)~~
【分类号】:X52;O6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谯俊华,那天云,曹汝安,唐敬兵;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调查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2年02期

2 尹素兰;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影响[J];劳动保护;1980年04期

3 靳国家;;射频和微波辐射的迅速增加对人健康的危害性[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4年03期

4 李朝霞;丁成;;微波辐射对油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唐国汉,黎世林;手持移动电话在信号不同强度环境下微波辐射的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5期

6 郑大中,刘红英;微波辐射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7 林棋,陈丹辉;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8 姜涛;微波辐射对生物细胞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9 张涛;姜凤超;蒋云霞;陈阳建;;微波辐射催化下一步合成红霉胺衍生物[J];中国药师;2006年08期

10 王立中;戴小波;卞小琴;;微波辐射催化合成5-取代四唑的研究[J];浙江化工;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昂;曹步清;万海珍;李全岳;贾永峰;;微波辐射对人体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袁修干;徐向东;杨春信;;微波辐射与人体热调节[A];第二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周建峰;支三军;韦长梅;朱建宝;;微波辐射下一步合成2-芳基-4,5-二苯基咪唑[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潘文干;吕士杰;罗军;田雪光;;微波辐射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影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徐培基;;射频及微波辐射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6 葛朝丽;彭瑞云;;微波辐射防护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王振占;姜景山;孙波;董晓龙;阎敬业;;海面风场的极化微波辐射测量技术原理和应用分析[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孙晓萌;张志涛;王轶鹏;许强;;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蒜和富硒大蒜中硒含量[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杨春霞;王陆瑶;周荫庄;李艳军;;微波辐射的生物效应[A];中国化学会全国微波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琳;张桂英;蔡妙颜;;微波辐射对植物油过氧化值影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欣欣;微波辐射有害人体 使用之时尽量远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2 广雨;微波环保领域显身手[N];经济参考报;2001年

3 王西秦;西安秦岭百草探索防微波辐射新路[N];科技日报;2007年

4 郭燕春;手机微波辐射是否致病[N];中国商报;2000年

5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李安民 整理 张献怀;手机尽量少用为妙[N];健康报;2010年

6 晓文;微波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备受青睐[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7 ;美教授推翻微波炉致癌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荆菁;现代生活的“流行”病[N];市场报;2002年

9 中国航天报社 记者  张国栋 通讯员  申屠燕冬;小小“连心卡”连着大型号[N];中国航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波;泡沫覆盖海面微波辐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王云刚;受载煤体变形破裂微波辐射规律及其机理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倪炜;空中目标微波辐射特性及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秦粉菊;微波辐射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昼夜时间毒性及分子机制[D];苏州大学;2014年

5 庞锋;蒸汽爆破—微波辐射联合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刘秀红;2450MHz微波辐射的损伤机理及生物学防护作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7 胡韶华;抗辐灵活性成分对Nrf2-Keap1信号通路激活在微波辐射后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8 李静;基于NKG2D在安多霖保护微波辐射致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9 乔思默;磷酸化突触素Ⅰ及其相关激酶在微波辐射致氨基酸递质释放异常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10 刘燕青;HCN4在微波辐射致大鼠窦房结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封天;K波段微波辐射谱仪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2 宋超;基于多结构和多尺度的微波辐射图像重构方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3 陆高平;高压氧对微波辐射致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陈雪丽;微波辐射下高温焦油脱水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5 贡桂霞;微波辐射无催化剂条件下含氧、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文辉;微波辐射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7 余颖;微绿球藻的微波辐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金成;微波辐射处理染料活性艳蓝KN-R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姚斌伟;抗辐灵对微波辐射致雄性大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年

10 闵瑞;微波耦合酶催化反应中酶的光谱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8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08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7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