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2000-2010年中原经济区陆地生态系统逐年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1:32

  本文选题:中原经济区 + 陆地生态系统 ; 参考:《河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气候变暖直接影响着人工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碳平衡是地球升温的决定性因素,众多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文献已经把碳平衡列为研究重点。陆地生态系统是碳平衡的重要一环,其碳储量变化与全球碳循环密切相关。然而,陆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时刻冲击着陆地上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类型,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中原经济区由地方战略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过程,也是由“三化”协调对接“四化”同步的过程。新时期,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必须沿着农业与粮食、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往前推进。该战略自提出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梯形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盖面积发生着明显的转换,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本文以LUCC和MODIS数据为数据源,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时间判定和空间判定制备出研究区2000-2010年的逐年土地利用数据。在该系列数据和区域碳储量评估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择In VEST模型对中原经济区逐年碳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对来自两套不同源的三期LUCC数据和八期MODIS数据进行投影坐标系统、空间分辨率和分类标准的统一,然后分别预设30km*30km的分析窗口和500m*500m的次分析窗口,并在分析窗口内对时间变化速率和空间变化定位进行逐一判定,从而得到逐年的LUCC数据;基于文献资料收集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碳库、地下部分碳库、死亡有机质碳库和土壤碳库的碳密度值,并根据相应的原则选取恰当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在Arc GIS平台上加载In VEST模型中的碳储存模块对中原经济区陆地生态系统2000-2010年逐年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从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以LUCC数据为基础数据、MODIS数据为参考数据获得的逐年土地利用数据的精度检验值介于0.05km2和9.35km2之间,精度较高,可用于区域碳储量评估和其他相关研究;横向上来讲,研究区内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最强的是湿地/水体,碳储量最大的则是农田;纵向上而言,四大碳库碳密度和碳储量最大的都是土壤碳库,这跟土壤本身富含有机质有关;总体上来看,区域内碳储量逐年递增,且2005-2010年增加速率远远大于2000-2005年,并呈现出西高东低、由北到南呈半环形的空间分布格局。
[Abstract]: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concern to governments, the public and scientists. It is also an issu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as it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Climate warming directly affects artificial and natural ecosystems. Carbon balanc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of global warming. Many recent literatur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ve listed carbon balance a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errestrial eco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rbon balance, and its carbon stor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Howeve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re relatively fragile, and unsustainable human activities impact land use patterns and land cover types, thus affecting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he process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rising from the local strategic level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coordinating and docking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at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must 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ince the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adv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land use type and land cover area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have changed obviously. The change of land use pattern further intensifies the change of carbon storage in regional terrestrial ecosystem. Taking the data of LUCC and MODIS as data sources, taking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land use data of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10 are prepared by time and spac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the series of data and the regional carbon reserve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s in VEST model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nnual carbon reserves in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Firstly, the projection coordinate syste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re applied to two different sets of three LUCC data and eight MODIS data, and then the analysis window of 30km*30km and the secondary analysis window of 500m*500m are preset, respectively. In the analysis window, the temporal change rate and spatial change location are determined one by one, and the LUCC data are obtained year by year.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e aboveground carbon pool and the underground carbon pool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are collected. The carbon density of the dead organic carbon pool and the soil carbon pool i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priat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Finally, the carbon storage module of in VEST model is loaded on Arc GIS platform to estimate the carbon storag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time process and spatial pattern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depth.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accuracy of land use data obtained from LUCC data is between 0.05km2 and 9.35km2,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gional carbon storage assessment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Horizontally speaking, the largest carbon storage capac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e study area is wetland / water, while the largest carbon storage is farmland. This is related to the rich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 itself; in general, the carbon reserves in the reg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in 2005-2010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2000-200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west high and east low, from north to south was semi-circular.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X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荣;袁兴中;廖正军;曹慧;;成渝经济区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空间格局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2期

2 张彩霞;谢高地;甄霖;李士美;邓祥征;;2000-2025年环境保护政策情景下中国陆地碳储量估算(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年04期

3 伦飞;李文华;王震;白艳莹;杨艳刚;;中国伐木制品碳储量时空差异[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4 王渊刚;罗格平;冯异星;韩其飞;范彬彬;陈耀亮;;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6期

5 李瑞霞;郝俊鹏;闵建刚;陈信力;卢雯;关庆伟;;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碳储量变化及其机理初探[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8期

6 张治;钟全林;程栋梁;徐朝斌;胡波;常云妮;;闽西北地区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构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7 李远;张修玉;许振成;曾凡棠;;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S1期

8 林伟;胡理乐;郑博福;李俊生;;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碳储量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2期

9 李国栋;张俊华;陈聪;田海峰;赵丽萍;;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10 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燕山典型流域两种造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戚玉娇;大兴安岭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与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周伟;徐州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13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13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