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蚯蚓对城镇污泥微生物数量、活性及种群结构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4:12

  本文选题:城镇污泥 + 蚯蚓 ; 参考:《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城镇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必然产物,其特点是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高,微生物易于生长繁殖,有机物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氨气、硫化氢和硫醇等有害气体,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污泥中亦包含丰富的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因而具有很高的农用价值。然而,对其稳定化处理也将成为后续利用的关键。蚯蚓处理废弃物是一种生物化学处理过程,在蚯蚓与微生物(基质微生物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一种更稳定的物质。尽管微生物负责有机物的分解转化,但蚯蚓的肠道和蚓粪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种群特征(微生物活性,数量及种群结构),进而改变有机物分解路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一下几点:(1)综合几种生化参数来评价蚯蚓处理城镇污泥的稳定化特征;(2)借助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测序手段明确蚯蚓处理城镇污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演变;(3)考察温度的变化对蚯蚓处理城镇污泥微生物种群的影响。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第一,脱水污泥稳定化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接种蚯蚓可减小体系pH的变化幅度,加速有机物的矿化。相比对照组,污泥接种蚯蚓的产物微生物碳量(MBC)和脱氢酶活性(DHA)显著降低。蚯蚓显著提高了处理系统前期MBC,加速有机质的降解,从而导致后期MBC与DHA均较低,最终处理产物稳定化程度更高。第二,蚯蚓处理城镇污泥的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分解活跃阶段,分解持续阶段,分解结束四个阶段,并且接种蚯蚓使得小粒径污泥的稳定化速度比大粒径污泥快,尤其是在实验20-40天。PCR-DGGE显示,与未接种蚯蚓的污泥体系比较,蚯蚓对真核微生物种群影响较细菌种群更明显。而两种粒径蚯蚓处理体系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减小,表现为许多降解菌,如Chitinophaga sp.,Flavobacterium succinicans,uncultured Saprospiraceae bacterium,uncultured Flavobacteriia bacterium在实验后期消失,说明产物中能够被这类细菌利用的有机物质已基本被降解。Ochrobactrum sp.和Nitrosomonas halophila两种氮素转化有关的细菌在50天后突然出现或许表明最终产物已达到腐熟。从真核微生物种群变化来看,出现了许多能够降解复杂聚合物的木霉。总而言之,黄杆菌Flavobacteria和鞘氨醇杆Sphingobacteria等细菌,丝足虫类Cercozoa,霉菌Molds等真核微生物是蚯蚓处理污泥整个过程的优势种群,对于污泥的稳定化具有重要意义。由MBC及细菌和真核微生物DGGE图谱变化可知,污泥的稳定化过程是在蚯蚓的摄食活动和特定降解菌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第三,3种温度条件下,MBC和DHA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束时,MBC和DHA在温度为25℃时最低,体系稳定化最好。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类似的结果。相比初始污泥,蚯蚓处理产物的16S rDNA细菌种群多样性均升高,但25℃提高幅度最小,可能与温度高时蚯蚓活性增强有关。聚类分析显示,15℃和20℃体系细菌种群比较接近,与污水处理系统温度较接近。测序数据表明,Arenibacter echinorum和Acidobacteria bacterium IGE-004为25℃体系特有细菌,前者使系统氮素损失最大,而酸杆菌的出现与污泥中复杂有机物降解有关,因而也说明25℃体系的生化反应更剧烈。对18S rDNA微生物种群而言,聚类结果显示,温度对真核微生物种群影响较大。T.virginica,A.macrocystis,Pyxidiophora sp.03等三种真菌均具有降解复杂有机物(纤维素、木质素等)的能力,并且Pyxidiophora sp.03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
[Abstract]: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hich can reduce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 microbial activity , quant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 ( 1 )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municipal sludge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 PCR - DGGE ) and sequencing i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ludg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 , such as flavobacterium Flavobacterium sp . and Nitrosomonas halophila , had a similar trend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鹏;陈洪高;饶维桥;曾庆福;;DNA提取方法对苎麻脱胶菌群PCR-DGGE结果偏移的影响[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6期

2 马宇霞;卢士玲;李开雄;李蕊婷;;熏马肠中生物胺氧化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4年05期

3 俞花美;邓惠;陈淼;刁晓平;葛成军;陈健;;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热区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4 苏小四;孟祥菲;张文静;石旭飞;何海洋;;人工回灌过程中地下水微生物群落变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2期

5 朱欣洁;孙先锋;周秋丹;杨波波;孙鹏;朱志楠;;好氧堆肥与蚯蚓堆肥对污泥处理污泥效果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年04期

6 张琼;王淑莹;包鹏;王慰;;摇蚊幼虫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机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7 冯思静;宋子岭;邹佳霖;李思潼;;城市污泥及落叶蚯蚓处理最优条件因子实验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5年05期

8 卢永;陈秉娟;申世峰;严莲荷;周申范;张建法;;PCR-DGGE在水处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05期

9 赵阳国,任南琪,王爱杰,刘广民,赵秋实,商淮湘;SSCP技术解析硫酸盐还原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J];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10 刘小琳;刘文君;;生物陶粒与生物活性炭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CR-SSCP技术解析[J];环境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银奕;周晓琴;李子富;王向荣;张宁;;污泥生态化处理处置技术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生;奶牛子宫内膜炎真菌病原nest PCR-DGGE检测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江芸;托盘和真空包装冷却猪肉冷藏过程中菌相变化规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韩衍青;应用超高压技术延长低温火腿的货架期[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穆春华;西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态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孙磊;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志平;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特性及其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邱服斌;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对人参根内生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胜勇;延胡索酸及其钠盐对瘤胃发酵特性及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进;高效厌氧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尧;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珍妮;人工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功能鉴定[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琳;农村户用沼气池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璐;东风螺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6 阿孜尔古丽·阿布都克日木;维医四种正常体液质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特征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7 宋三多;不同雪被厚度下亚高山草甸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杜丹丹;川西北猕猴MHC-DRB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朱玉;用于发酵床养殖的细菌分离鉴定及应用效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马亚飞;不同化感效应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6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36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