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碳足迹演变趋势与空间、产业分布
本文选题:京津冀协同发展 + 碳足迹 ; 参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11期
【摘要】: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30 provinces, regions and citie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 data of sub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re used to construct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RIOO) model to measure the carbon footprint, space and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2007,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creased 29.57% in 2010, with Tianjin growing fastest. Beijing and Tianjin are implied carbon net transfer, Hebei is implied carbon net transfer out. The key sectors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re concentrated and the similarity is hig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three places should make a unified plann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the pollution discharge from Beijing-Tianjin-Hebei.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增加值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与减排路径研究”(715731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减排政策研究”(71103066)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跨区域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影响评估研究”(14JDJGB02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京津冀碳足迹驱动机制与低碳协同发展政策研究”(TDJD201508)
【分类号】:X2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特约撰稿人 高波 张锐;走入国际贸易的“碳足迹”[N];国际商报;2010年
7 记者 戴恩国;国内首家产品碳足迹认证在沈阳开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菡娟;清除碳足迹或成绿色贸易通行证[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记者 杨婧如;深企获照明行业全球首例碳足迹认证[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韩建军;达沃斯论环保,自己先消“碳足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景洁;河南省旅游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宋萍;青岛市碳足迹演进及减排潜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彬;出口贸易中的碳流动及产品碳足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纪芙蓉;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丁小宸;日本碳足迹认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赵婷;甘肃省农业碳足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孙庆智;纺织品工业碳足迹研究与示范[D];东华大学;2011年
9 肖圣杰;中国30省市碳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钟慧;区域碳足迹核算指标体系的构建[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9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0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