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视野下生态文明的协同“融入”机制与路径分析
本文选题:系统科学 + 生态文明 ; 参考:《学术探索》2016年12期
【摘要】: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复杂系统涌现出的特性。生态文明必须是科学发展的,科学发展必定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同演化的,从协同演化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非常有价值的。以"协同演化"的概念作为生态文明协同创新的平台基础,探寻合理有效的生态文明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协同动态机制与路径为:社会文化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环境治理政策与实践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的融入,智能科学技术和英雄社会行为的协同反馈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科技的融入,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反馈以促进新发展方式的融入。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b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ust be sustai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ynamic, ecological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 co-evolution, it is very valuable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evolu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evolution" as the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explore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ooperative dynamic mechanism and path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other "four major construction" is: the cooperative feedback of soci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aborative feedback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bjective task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ve feedback of heroic social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low-carbon, circular ec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feedback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ew ways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5001);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教育工程(国专)(GJYX15019)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2016年度招标课题(2016[10])
【分类号】: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19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1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