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加粉末活性炭对DMBR处理污水性能的影响
本文选题:动态膜生物反应器 + 粉末活性炭 ; 参考:《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19期
【摘要】:采用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不同目数(200~500目)膜基材下投加1 g/L的PAC以及200目膜基材下投加不同浓度PAC(0.5~3 g/L)对DMBR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目数膜基材下,除200目外其他孔径下的膜通量均有轻微下降,但浊度均能快速降至1 NTU以内(约为25 min)。不同PAC投加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其较佳投量为1 g/L,在此投量下浊度下降迅速(30 min即降至1 NTU以下),且投加PAC系统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污染物效果。分析认为,PAC与活性污泥的短时间相互作用未能显著改善污泥的性质,主要体现在PAC对污染物的强化吸附作用,而过量的PAC本身可能成为污染物质,堵塞已经形成的动态膜孔道,影响出水的通量和浊度。
[Abstract]:Domestic sewage was treated by adding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 into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DMBR). The effects of adding 1 g / L PAC under different mesh number of mesh) and add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PAC(0.5~3 g / L under 200mesh film substrate on DMBR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mesh number of membrane substrates, the membrane flux decreased slightly except 200 mesh, but the turbidity decreased rapidly to less than 1 NTU (about 25 mi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different PAC dosages show that the optimum dosage is 1 g / L, under which the turbidity decreases rapidly to less than 1 NTU for 30 min, and the addition of PAC system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removal of polluta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hort time interaction between PAC and activated sludge can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sludg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nhanced adsorption of pollutants by PAC, while excessive PAC itself may become a pollutant, blocking the existing dynamic membrane channels. The flux and turbidity of effluent are affected.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城市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7315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45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M582760XB) 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3KCT-13)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守强,刘瑛,史敬伟,王实倩;混凝及其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J];当代化工;2003年04期
2 江继洋;潘胜利;潘磊;;如何降低和控制精制粉末活性炭的消耗量[J];发酵科技通讯;2004年03期
3 张梅梅;;粉末活性炭在净水处理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06年01期
4 周璇;尹军;刘志生;吕国晓;;粉末活性炭去除微囊藻毒素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年11期
5 廖伟;陆少鸣;;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复合净水效果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6 张文富;;日本粉末活性炭两年来价格上涨15%[J];无机盐工业;1982年11期
7 森森;;废粉末活性炭的造粒再生[J];林化科技通讯;1985年05期
8 宋毅;废粉末活性炭再生利用[J];食品科学;1990年06期
9 金伟,范瑾初;粉末活性炭在预涂膜过滤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S1期
10 张林军,赵晓东,刘晓玲;粉末活性炭在净水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潘章斌;冯桂学;贾瑞宝;宋武昌;;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农药的吸附特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尹海龙;徐祖信;;粉末活性炭自絮凝机制与沉降速率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3 许京晶;李伟英;桂学明;谢良杰;;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体藻类的特性研究[A];2010年膜法市政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尹海龙;徐祖信;;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输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5 马艳;高乃云;刘欣然;姚娟娟;;2,4,6-三氯酚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尹海龙;杨扬;徐祖信;李怀正;;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冲刷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7 尹海龙;郁达;徐祖信;李怀正;;粉末活性炭在原水输水渠道中的沉降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8 徐少敏;唐晖;王臣建;;高锰酸钾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对水的强化性处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王晓莲;彭永臻;王宝贞;马勇;;PAC-UF组合系统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的试验研究[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邓凤滨 记者 薛婧;供排水集团全力应对枯水期[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通讯员 郭闫梅 记者 吕晶;哈尔滨让百姓喝上“放心水”[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雅月邋立早;感谢你,除嗅专家![N];无锡日报;2007年
4 记者 季佳莹;取水口水源水质每小时监测一次[N];哈尔滨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范茂军;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组合工艺深度处理上海水源水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李兵;粉末活性炭循环流化床吸附脱除烟气中SO_2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马聪;粉末活性炭/膜组合工艺处理低温微污染水的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新秀;粉末活性炭改善超滤膜过滤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郑娜燕;煤焦油加工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杨华;粉末活性炭在东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成;粉末活性炭在微污染源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何勇;粉末活性炭去除盐水中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崔永杰;不同粒径粉末活性炭的吸附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植东;粉末活性炭在黄浦江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薇;粉末活性炭—微滤膜工艺微污染水处理效能及微生物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饶明;粉末活性炭与高密度沉淀池联用处理低浊微污染水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10 南喜权;咸潮对粉末活性炭去除突发污染物效果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7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4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