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Calpuff模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影响范围评估

发布时间:2018-05-31 13:34

  本文选题:恶臭 + 氨气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S1期


【摘要】:为了研究以氨气对代表的恶臭物质扩散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利用Calpuff模型评估了苏州某山谷型填埋场作业面上的气体释放,分析了大气温度、气压、风速和气体释放通量等参数的变化对下风向、距离填埋场1.7 km位置10 m高度处空气中氨气浓度的影响;计算了氨气在不同风速和不同单位时间释放质量下的最大影响距离,并对单位时间释放质量及最大影响距离关系进行了拟合;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对拟合公式与现有国标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风速与气体释放通量是主要的扩散影响因素;国标的计算公式中以5年平均风速作为主要依据选取参数存在缺陷,基于场地实际条件得到的拟合公式可以对国标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以保证填埋场周边群众避免受到恶臭问题的干扰.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mmonia gas on the diffusion of odorous substances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Calpuff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as release from the surface of a valley landfill in Suzhou, and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wind speed and gas flux o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gas in the air at a height of 10 m about 1.7 km from the landfill site was studied, and the maximum influence distance of ammonia gas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 and mass per unit time was calcu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 released per unit time and the maximum influence distance is fitted, and the fitting formula i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 formula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speed and the gas flux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and the 5-year mean wind speed is the main parameter in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fitting formula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site can modif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mula,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eople around the landfill can avoid being disturbed by the stench proble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7198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452,41672288,51478427,5100827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QNA4019)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5C31005)
【分类号】:X512;X79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巍;任国玉;曲岩;;1961-2008年东北三省地面气压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1年06期

2 朱好;蔡旭晖;张宏升;康凌;陈家宜;;内陆丘陵河谷地区小风条件下的大气扩散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元元;吴健萍;齐长青;郝丽华;潘晓峰;;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0年03期

4 胡更新,彭贤安,徐大海;关于GB/T13201-91中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气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方法的说明[J];环境科学研究;199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斌;拉线式猫头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及风振控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王刚;杭州市二次形成PM_(2.5)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斯亮;王巧;谢海建;詹良通;陈云敏;;基于Calpuff模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影响范围评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S1期

2 崔彤;李金香;杨妍研;程刚;;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氨排放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6年11期

3 余毅;薛骁;杨韬;宋周兵;付乾;;填埋场作业面恶臭气体污染控制技术研究[J];广东化工;2016年07期

4 蒋敏敏;李海翔;;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与防治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6年06期

5 郭梦婷;蔡旭晖;宋宇;;全国低风速气象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6 邰俊;羌宁;袁文祥;;大型填埋场覆膜收集恶臭气体变化规律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5年06期

7 李婷苑;范绍佳;邓雪娇;蒋德海;戴光丰;张旭斌;;基于GRAPES模式的广州地区大气输送扩散参数及其对PM_(2.5)预报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15年05期

8 远芳;曹丽娟;唐国利;Xiaolan L.Wang;;中国825个基准、基本站地面气压系统误差的检验与订正[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年05期

9 朱好;熊章辉;李凤菊;郑伟;王晓亮;毛亚蔚;王璐;;典型内陆厂址近场年均大气弥散和沉积因子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J];辐射防护;2015年S1期

10 朱好;张宏升;蔡旭晖;;小风条件下大气扩散模式发展回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栋;基于Model-3/CMAQ模型的徐州地区空气质量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张莹;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森林对PM_(2.5)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3 朱伯文;特高压单柱拉线塔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孙贤涛;救灾用电缆快速架设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罗达通;典型沙尘多发地银川市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肖端;基于性能的输电塔线体系风灾易损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宋春芳;输电线路的断线与脱冰特性及减振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孝文;基于CALPUFF模式的杭州市机动车污染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徐静馨;太阳辐射减弱条件下冬小麦主产区O_3胁迫效应的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罗希;基于Models-3/CMAQ的空气质量预报方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劲松;陈发虎;靳立亚;郭江勇;;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气候异常与海平面气压异常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1期

2 金巍;曲岩;徐景文;马福安;王岩;;营口和鞍山城市气候变化对比分析及原因探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勇;许吟隆;董文杰;曹丽娟;;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分布特征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4 赵庆云;李栋梁;吴洪宝;;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4期

5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唐国利;翟盘茂;邵雪梅;张爱英;陈正洪;郭军;刘洪滨;周江兴;赵宗慈;张莉;白虎志;刘学峰;唐红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6 孙凤华,任国玉,赵春雨,杨素英;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7 蔡旭晖,康凌,陈家宜,胡二邦;福建惠安沿海大气扩散特性的数值分析与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1期

8 石磊,边炳鑫,赵由才,牛冬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的防治技术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2期

9 王宝鉴,黄玉霞,何金海,王黎娟;东亚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与西北干旱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10 卫捷,杨辉,孙淑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异常与华北夏季酷暑[J];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扬;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夏爱军;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振动半主动智能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王丽新;输电线路静平衡及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殷惠君;大跨越输电线路的风振反应分析与振动控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献明;谢晋巧;;含硫污水罐顶恶臭气体治理的研究[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年03期

2 贾媛媛;刘光利;牛进龙;;恶臭气体处理技术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3 园丁;;治理恶臭气体的新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2期

4 孙守艳;;关于炼油厂恶臭气体污染的治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5 王燕;;恶臭气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2期

6 汪涵;周玉莹;;恶臭气体治理技术及其进展[J];炼油与化工;2010年06期

7 符芳欢;符瞰;;恶臭气体治理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2年08期

8 赵鹏,栾金义,王京刚,叶晶菁;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05年01期

9 吕振华,闵航,李慧丽;恶臭气体的生物处理工艺[J];农机化研究;2005年02期

10 张鸿郭;周少奇;石永;;恶臭气体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志华;周成;宁平;王学谦;瞿广飞;;生物法治理恶臭气体的工艺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赵力;金艳方;;提高恶臭气体生化处理效果的分析研究[A];恶臭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皇振海;;恶臭气体微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4 戴各生;何龙;王正雄;蔡宗苇;;用预增浓法分析恶臭气体中有机硫的研究[A];恶臭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齐国庆;刘发强;刘光利;;生物洗涤+生物滴滤工艺治理炼油污水场恶臭气体工程设计[A];恶臭污染防治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世迎;王雷雷;冯琳玉;霍梅青;赵腊娟;;化学吸收法去除甲硫醇恶臭气体[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王秀艳;张银;高爽;易忠芹;;垃圾转运站恶臭气体排放及影响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8 党小庆;吴涛;黄家玉;周宇翔;夏夕科;;吸附联合低温等离子体去除恶臭气体的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熊程程;王玮;李大涛;尹荔X;陈曦;邢啸林;鲁琦;肖成龙;;火化机恶臭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控制措施[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10 陈瑞文;李爱民;柯鹏振;马先锋;;垃圾处理场废气中硫化物恶臭气体的分析[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俊霖 春莹;引进“新式武器”专“嗅”恶臭气体[N];青岛日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尹文盛;我市有了恶臭气体“判定师”“嗅辨员”[N];东营日报;2011年

3 宋婷婷;复旦大学研发新技术无极紫外灯能化“恶臭”于无形[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高广勇;严执法 强监管 护蓝天[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通讯员 宋婷婷邋记者 李雪林;200纳米波长紫外光除恶臭[N];文汇报;2007年

6 特约记者 仇国贤 通讯员 齐国庆;炼油恶臭气体处理技术通过论证[N];中国化工报;2012年

7 记者 吴量亮;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新规出台[N];安徽日报;2014年

8 志国;养殖业垃圾对环境的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9 蔡毅;不能将焚烧的垃圾扑灭了之[N];珠海特区报;2012年

10 侯小健;乱烧垃圾烧黑了海口形象[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建涛;脉冲电晕治理含硫恶臭气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超;有机硫恶臭气体的优化分离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新颖;恶臭气体检测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裴明星;生活垃圾渗滤液生物滴滤除臭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4 曹菁洋;生物法净化石化化纤污水场VOCs及恶臭气体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5 杨成刚;某醋酸乙烯装置臭气处理方法的研究及验证[D];吉林大学;2016年

6 王卫东;化工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脱除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李秀玲;含硫恶臭气体处理的催化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汪英学;复合微生物制剂处理垃圾恶臭气体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李铭书;催化剂协同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含硫恶臭气体[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文强;恶臭气体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9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59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