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华中地区大气环境的多源观测资料气候分析及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05:32

  本文选题:华中地区 + 气候分析 ; 参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使用华中(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1962~2011年霾日逐日地面观测资料、2005~2014年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分析了该区域霾污染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ngstrom波长指数(α指数)和细粒子比(FMF)的气候特征。基于WRF-Chem模式,搭建了华中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使用该系统模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发生于2014年11月18日~25日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分析城市化下垫面改变对霾污染中气象要素和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中霾日数最多的站点为河南新乡,年均达到79.1 d。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霾污染是典型的冬季大气环境事件。但随着近年春夏秋三季霾日的增加,华中地区霾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减小。城市地区是华中霾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污染地区霾发生频率增多,而相对清洁地区霾污染发生频率减少。华中地区大气环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特征。近50年来华中地区霾日增加受人为污染物排放加强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共同影响。(2)华中地区AOD的年均分布为东高西低,α指数和FMF的分布均为西高东低。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地区AOD较高,α指数和FMF较低,而人口稀疏的华中西部AOD较低,α指数和FMF较高。AOD在春夏两季较高,在秋冬两季较低。a指数和FMF在夏秋两季较高,冬春两季较低。华中地区10年间的AOD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α指数和FMF值呈升高趋势。华中大部分地区春秋两季AOD显著降低,春冬两季的α指数和FMF显著升高。相对清洁的站点在这10年间AOD呈下降趋势,而FMF则无显著变化趋势。(3)使用搭建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模拟发现,城市化下垫面的改变加重了霾污染事件中,长江中游城市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的霾污染水平。城市扩张导致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加,减弱了城市地区近地面风速,不利于污染物从城市源区向下风方向输送。下垫面改变为城市之后,14时的平均气温和边界层高度升高,2时则表现为下降,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使得夜间降温幅度明显。此外,城市下垫面改变使得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主要发生在500m高度以下的大气边界层内。
[Abstract]:In this paper, MODI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erosol products are used in three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Henan, Hubei and Hunan) from 1962 to 2011.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ze pollution and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D) Angstrom wavelength index (伪 index) and fine particle ratio (FMF) in this area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WRF-Chem model, a regional air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 for central China is built. The system is used to simulate a heavy haze pollution process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November 18 to 25, 2014.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urbanization on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atmospheric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haze pollution is analyz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haze high incidence center in central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 of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central and central Hubei Province and central Hunan Province, and the site with the highest haze days is Xinxiang, Henan Province, with an average annual average of 79.1 day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haze is the most haze days in winter and the least in summer. Haze pollution is a typic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event in winter.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haze day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recent years,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of haze pollution in central China decreases. Urban areas are the most polluted areas in central China.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frequency of haze in polluted areas increased, but decreased in relatively clean areas.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central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polarization.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increase of haze in central China is influenced by the enhancement of anthropogenic pollutant emiss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East Asian monsoon.) the averag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AOD in central China is lower than that in East Chin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伪 index and FMF are both low in West China. AOD is higher, 伪 index and FMF are lower in densely populated metropolitan areas, and AOD is lower in middle west of China, and 伪 index and FMF are higher in spring and summer, lower in autumn and winter, and lower in winter and winter. In central China, AOD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伪 index and FMF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AO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伪 index and FMF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pring and winter in most areas of central China. The relatively clean station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of AOD in the past 10 years, while FMF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trend. (3) using the air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 built up,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ng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urbanization aggravated the haze pollution events. Smog pollution levels near the surface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expansion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roughness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which weakens the wind speed near the ground in urban areas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ownward wind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from the source area of the city. After the chang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into a city,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height of the boundary layer increased at 14:00 and decreased at 2. The change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made the temperature drop obviously at night.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city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 mainly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below 500m heigh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X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春;;没有气溶胶的世界[J];青海气象;2003年01期

2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郭艳萍;;气溶胶与人类健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温占波;李娜;李劲松;杨文慧;王洁;胡凌飞;董晓凯;鹿建春;;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5 陈伟;晏磊;杨尚强;;海洋气溶胶多角度偏振辐射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6 黄日广;;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方法概述[J];辐射防护通讯;1981年03期

7 唐继荣,蒋锦华,聂书玉;均匀气溶胶液滴流发生器[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8 魏学孟;;气溶胶取样的研究[J];冶金安全;1983年04期

9 郭诚禄,王明康,莫天麟;稀土气溶胶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10 刘延刚,陈万奎,刘广忠;气溶胶粒子尺度谱特征探讨——一种简单的统计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成明;王自发;;气溶胶混合演变过程影响因子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启燕;马江;尹国辉;;沙子、粘土对气溶胶的过滤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白皓;齐道辉;钱文涛;苍大强;宗燕兵;;微米级气溶胶粒子在滤层中的收集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郭金平;段英;赵利品;杨保东;齐作辉;;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赵鹏国;气溶胶对雷暴云电活动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李军霞;山西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地面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胡婷;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特征和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忆;气溶胶充当冰核对雷暴云微物理、起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郭祺;黄渤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观测及反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潘桂森;新型热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彬;海雾与陆雾数值模拟中气溶胶作用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荣华;用ATOFMS测量散射光强反演气溶胶粒子折射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刘凯;烟尘气溶胶介质中的激光散射场特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洋;南京冬季雾霾过程的消光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8 谭成好;华中地区大气环境的多源观测资料气候分析及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9 杨洪艳;大气气溶胶中碳黑团聚物形态影响光散射特性的数值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孙玲;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99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99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