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秸秆焚烧对江苏省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秸秆焚烧 + 火点 ; 参考:《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解秸秆焚烧对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时空分布的影响,利用江苏省2010—2015年卫星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计算了5—7月份江苏省的AOD信息,采用基于上下文的增强的火点遥感识别方法提取了6月江苏省的火点信息,分析了AOD与火点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为政府秸秆焚烧防控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焚烧火点主要集中于6月,2010—2013年6月秸秆焚烧火点较多,2014年和2015年的火点数明显减少,且火点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北地区,而长江以南地区较少;在没有秸秆焚烧的情况下(以5月和7月作为对照),江苏省AOD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苏南最高,苏中其次,苏北最低;而受秸秆焚烧影响的6月,全省平均AOD值均大于5月和7月,其中江苏西部、苏北、苏南大部分地区AOD值明显增大,AOD高值区跟秸秆焚烧火点高发区分布总体一致;秸秆焚烧对苏南、苏中和苏北的AOD值影响存在一定差异,针对5—6月AOD进行差值计算,发现苏北AOD平均差值为0.19,苏南为0.22,苏中最小,仅为0.11,且苏中部分地区的AOD差值与火点的分布并非完全一致,这是由于6月苏中地区以东到东南风为主,且苏中平原秸秆焚烧排放的污染物更易扩散,导致秸秆焚烧对苏中地区AOD值的影响程度小于苏南和苏北,与火点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可见,秸秆焚烧可对江苏省AOD的时空变化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traw incineration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D), the AOD inform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May to July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satellite monitoring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2010 to 2015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fire site inform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June was extracted by using context-based enhanced remote sensing recognition method,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OD and fire point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straw bur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eci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rning points of straw burning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une 2010 to June 2013, and the number of fire points in 2014 and 2015 decreased obviously, and the fire spot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les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out straw burn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OD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the highest in southern Jiangsu, followed by the lowest in middle Jiangsu and the lowest in northern Jiangsu, and the average AOD value in June affected by straw burn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y and July. The AOD values in the western, northern and southern Jiangsu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AOD values in the high AOD area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high incidence areas of straw inciner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raw burning on AOD values in southern Jiangsu, middle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were different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AOD in May and June,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difference of AOD in northern Jiangsu is 0.19, that in southern Jiangsu is 0.22, and that in central Jiangsu is only 0.11, and the AOD difference in some parts of central Jiangsu is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fire point.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June, the east of the central Jiangsu area to the southeast wind is dominant, and the pollutants emitted from straw burning in the central Jiangsu plain are easier to diffuse, which results in the effect of straw burning on AOD values in the central Jiangsu area is less than that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It is not exact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e point. Therefore, straw incine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AOD in Jiangsu Province.
【作者单位】: 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池州市气象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158) 江苏省气象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201507);江苏省气象局重点项目(KZ201403)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1840)
【分类号】:X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生;;禁止秸秆焚烧需科技支持和政府推动[J];农机市场;2008年07期
2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3 赵红旗;;秸秆焚烧及其对策思考(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危害[J];乡村科技;2011年11期
4 肖瑶;;四川省秸秆焚烧与利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11期
5 ;国家将加速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内江科技;1999年01期
6 卢梅真;;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J];金田;2013年04期
7 黄厚宽,郑圣年;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8期
8 张承斌,廉明;熄灭“狼烟”应有时——关于秸秆焚烧原因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环境;2000年03期
9 汪家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10 韩林军,邢小勇,姜永诰;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分析与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3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4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逸川;王海涛;;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2013年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陈道华;;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9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战停 廉荣 李百东;山东推出秸秆堆沤新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忠;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N];济南日报;2006年
4 刘效仁;秸秆焚烧不能一禁了之[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孙燕;努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利益生态链[N];济宁日报;2007年
6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8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先;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保平;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漆楚生;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彭春艳;川中丘陵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洪涛;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志锋;永城市秸秆处置问题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景一哲;我国农村秸秆处理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7 孙千然;黑龙江省气象条件与秸秆焚烧对霾的影响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壮;捆形玉米秸秆运输、储存技术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思来;秸秆焚烧法律规制的完善探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10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6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00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