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集聚、生态承载力与环境质量
本文选题:经济集聚 + 生态承载力 ; 参考:《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11期
【摘要】:本文从"胡焕庸线"这一地理学的概念出发,以基于沿"胡焕庸线"垂直递减假说而量化的生态承载力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未含拉萨市)2003—2013年间的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实证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用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分别实证了生态承载力与经济集聚、生态承载力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环境质量是生态承载力和与之相关的经济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较高的生态承载力会提高地区的经济集聚能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 Huanyong line", 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vertical decline along the "Hu Huanyong line", as the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mainland China (excluding Lhasa City) from 2003 to 2013 were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using fixed effect and stochastic effect models. The fixed effect ve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betwee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the resul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lated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high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ill improve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bility of the region.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绍兴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13&ZD158)
【分类号】:X22;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3 刘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J];农业与技术;2008年03期
4 王书转;;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探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年05期
5 周红艺;李辉霞;;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李芬;毛洪伟;夏春海;韩青苗;呼静;曹晓昌;;资源型城镇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7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8 胡毅诏;;生态承载力理论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6期
9 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10 孟伟;;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优化经济发展的原则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2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张金萍;张丽君;;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翁异静;邓群钊;;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5 张富刚;刘彦随;;“生态省”目标导向下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以海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采访人 本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生态承载力是合理消费判断标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 实习生 谭飞燕;控制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城市风道 治霾良策咋落实?[N];中国花卉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贾同温 高金;用“讲懂守”活动推动保定绿色崛起[N];保定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军;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尺度效应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韦晓宏;可持续经济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钟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王双玲;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庞瑛;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蔡广哲;湖州市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承载力演化遥感评价(2000-2014年)[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军;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算[D];兰州大学;2012年
5 石薇;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规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6 何亚芬;基于格网的南昌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黄静;典型喀斯特峰丛峡谷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徐献献;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宁;生态承载力在工业区管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刘俊艳;陇东地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01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