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修复效果

发布时间:2018-07-05 16:13

  本文选题:重金属 + 沉积物 ; 参考:《环境化学》2016年12期


【摘要】:采用1%、2%和5%的生物炭钝化污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并研究生物炭修复对水体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后水体的p H值显著增大,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溶解态Cu、Zn和Cd浓度均显著降低.1%(W/W)生物炭添加量使上覆水中溶解态Cu比对照降低了82.4%;在不同添加量下间隙水溶解态Zn降低幅度为11.7%—62.8%.通过BCR重金属形态分级发现沉积物中酸溶态重金属均有向残渣态转化的趋势.在5%生物炭添加量时,酸溶态Cu降低了73.08 mg·kg-1,降低幅度达到32.1%,而可氧化态Pb增加幅度达到67.8%.通过生物可利用实验(PBET)发现,当生物炭添加量为5%时,生物可利用性Cu降低9.8%,Zn、Pb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也有不同程度降低.生物炭添加到沉积物后,用于植物毒性试验的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茎长呈现19.5%—25.7%的增加,根长也随之增加,说明生物炭降低了沉积物重金属的植物毒性.
[Abstract]:The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were passivated by 2% and 5% biochar,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biochar remediation on water bod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 value of the wat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Cu Zn and CD in overlying water and interstitial wa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0.1% (W / W), the dissolved Cu content in overlying water was 82.4%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and the range of dissolved Zn in interstitial water decreased by 11.7-62.8%.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id soluble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s had the tendency to transform to the residual state by BCR heavy metal speciation classification. At the addition of 5% biochar, the acid soluble Cu decreased by 73.08 mg / kg ~ (-1) and decreased by 32.1 mg 路kg ~ (-1), while the oxidizable Pb increased by 67.8 mg 路kg ~ (-1). Through the bioavailability experiment (PBET),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u decreased by 9.8%, and the bioavailability of Zn, Pb and CD de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when the amount of carbon added was 5. After the addition of biochar to the sediment, the stem length of Lepidium sativum was increased by 19.5- 25.7%, and the root length was also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biochar reduced the phyt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9030)资助~~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2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3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4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8期

5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6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3年05期

7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8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9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2期

10 石红蕾;周启星;;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5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生物炭增汇减排作用及其发展前景展望[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续晓云;曹心德;于宏然;;稻壳和牛粪基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Pb、Cu、Zn、Cd的吸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徐义亮;陈宝梁;;生物质限氧裂解制备生物炭的热动力学特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淘;生物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黄水资源化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2 NGUYEN THI HUONG;生物质炭对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姜志翔;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郑浩;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国成;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张振宇;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鹏;生物炭对西唯因与阿特拉津环境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3年

8 李蜜;水生植物基生物炭的酸碱性、碱(土)金属浸出性及对Cu(Ⅱ)的吸附效应[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张广恪;豆禾混播与生物炭互作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景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六价铬和莠去津的吸附锁定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王菁姣;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腐殖酸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刘雨辰;水热液化生物炭活化利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卢伦;生物炭对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吸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武丽君;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迁移及氨氧化作用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政;肉骨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铅镉修复效果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00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100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5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