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环境工程中设备_反渗透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2-15 21:39

  本文关键词:反渗透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RO

环境科学与技术

第30卷第7期2007年7月

反渗透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王海凤,

相波,

李义久

200092)

(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

要:阐述了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氢键理论,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溶解-扩散模型,等),反渗透膜技术在环境工程(重金属

膜分离机理;

环境工程

文章编号:1003-6504(2007)07-0106-03

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及膜集成工艺处理废水的概况,并对反渗透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反渗透;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发现渗透现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反渗透技术已成为海水、苦咸水淡化的主要手段,是超纯水和纯水制备的优选技术。现在反渗透过程的分离浓缩作用已被利用于食品、医药的浓缩、净化、水软化、污染控制以及水再生和废液的回收利用。本文主要介绍反渗透膜分离的机理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型把半透膜看作是一种完全致密的中性界面。水和溶质通过膜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水和溶质首先吸附溶解到膜材质表面上;第二阶段是水和溶质在膜中扩散传递,最后通过膜。在溶解扩散过程中,,扩散是控制步骤。溶解扩散模型比较合理地阐明了溶剂透过的推动力是压力,溶质透过的推动力是浓差扩散的结果。

1反渗透膜的分离机理

反渗透膜是反渗透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主要分为

1.4其他学说

非荷电膜与荷电膜。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透过机理。

Donnan[4]平衡模型:用来解释荷电膜的排盐机理,

主要是基于库仑斥力。将带有荷电基团的膜置于含盐溶剂中时,溶液中的反离子(所带电荷与膜内固定电荷相反的离子)在膜内浓度大于其在主体溶液中的浓度,而同名离子在膜内的浓度则低于其在主体溶液中的浓度。由此形成的Donnan位差阻止了同名离子从主体溶液向膜内的扩散,为了保持电中性,反离子也被膜截留。

偶联流动理论:偶联流动理论是由Kedem等倡议的,他们认为膜内的质量传递过程主要是一种非平衡过程,每种组分的传递不仅受作用在那个组分上的热力学力所决定,而且也受施加在所有其它组分上的力的影响,即所有传递动作都是偶联的。

除以上反渗透膜分离理论外,还有筛网效应学说,自由体积理论[5],Kedem-Katchalsky模型,Spiegler-

1.1氢键理论[1-2]

氢键理论是由Reid等提出来的,此模型把醋酸纤

维膜看作是一种高度有序矩阵结构的聚合物。当水进入醋酸纤维膜的非结晶部分后,和羧基的氧原子发生氢键而构成结合水。水分子能够由一个氢键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当外界施加压力,水分子依次从上到下,通过一连串的形成氢键和断裂氢键而不断移位,很快传递通过聚合物,直至离开膜的表皮层,进入膜的多孔层。由于膜的多孔层含有大量毛细管水,水分子便能畅通无阻地由此通过。

1.2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3]

选择吸附-毛细孔流机制主要是由Sourirajan提出来的。此理论把反渗透膜看作是一种微细多孔结构物质,以吉布斯自由能吸附方程为基础,此模型认为由于膜的化学性质使膜对溶液中的溶质具有排斥作用,结果靠近膜表面的浓度梯度急剧下降,从而在溶液-膜的界面上形成一层被膜吸附的纯水层。纯水层的厚度与界面性质有较大的关系,一般为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大约是一(0.5nm)到两个分子的厚度。在反渗透压力下,纯水层中的水分子不断通过反渗透膜,盐类物质则被膜排斥,离子的化合价越高,排斥效应越强。

Kedem[6-7]模型,摩擦模型[7],扩散-细孔流模型[8]等。2

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反渗透膜分离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易于自动化,能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工作温度在室温附近等优点,随着膜及膜组件性能的提高,反渗透技术逐步大量地被应用到环保领域,如化工、石油化工、纺织工业、纸浆、造纸厂等废水的处理。

1.3溶解-扩散模型

溶解-扩散模型由Lonsdale和Riley等提出。此模

2.1重金属废水处理

作者简介:王海凤(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反渗透膜阻垢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手机)13585744953(电子信箱)wanghaifengt@163.com。

Ozaki等[9]采用Aromaticpolyamide(ES20)超低压

反渗透膜分离稀溶液中的Cu2+、Ni2+和Cr6+离子,结果表

106


  本文关键词:反渗透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14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8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