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格局特征

发布时间:2018-09-03 18:16
【摘要】: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碳总储量为251.57Tg C,平均碳密度为136.46Mg C/hm~2;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02.20Tg C,植被碳储量为49.37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碳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如迭部县)和白水江南岸(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类常绿针叶林的碳总储量最大;低值区多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如武都区)、宕昌县东北部等区域。碳储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1500~3500m和25°~40°区段;阴坡和半阴坡区域的碳储量大于阳坡和半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及人类活动管控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arbon reserves can provid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gional ecosystem carbon pool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foreign ex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carbon storage of Bailongjiang River Basin was 251.57 Tg C, and the average carbon density was 136.46 Mg C/hm~2. Among them, the soil carbon storage was 202.20 Tg C, and the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was 49.37 Tg C.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torage showed a certain regularity, and the high value areas of carbon storage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basin (such as Diebu County) and the southern bank of Baishui River (such as Diebu County). For example,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pruce and fir evergreen coniferous forests have the largest total carbon reserves; low-value area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he basin (such as Wudu area), northeast of Danchang County and other regions. Carbon reserves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d slope, and the high-value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1500-3500 m and 25 degrees. The carbon storage in shady and semi-shady slop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carbon pool and the control of human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99) 甘肃省民生科技计划项目(1503FCME006)
【分类号】:X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民;车克钧;杨永红;王辉;马维维;王惠;黄蓉;;白龙江上游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2 冯宜明;车克钧;曹秀文;赵栋;谢飞;王杰;;甘肃省白龙江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3 曹扬;陈云明;晋蓓;渠美;;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9期

4 WEI Yawei;YU Dapao;Bernard Joseph LEWIS;ZHOU Li;ZHOU Wangming;FANG Xiangmin;ZHAO Wei;WU Shengnan;DAI Limin;;Forest Carbon Storage and Tree Carbon Pool Dynamics under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in Northeaster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4年04期

5 李士美;杨传强;王宏年;盖力强;;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山东省森林立木碳储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6 高阳;金晶炜;程积民;苏纪帅;朱仁斌;马正锐;刘伟;;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7 黄从红;杨军;张文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3年12期

8 赵栋;刘锦乾;杨永红;付作霖;丁全定;许靖;;白龙江水源涵养林不同林龄土壤性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2期

9 王渊刚;罗格平;冯异星;李超凡;韩其飞;范彬彬;;天山北麓不同土地覆被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年05期

10 陈智平;李晓兵;赵万奎;;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碳汇功能及经济价值评价[J];甘肃林业科技;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固持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国斌;岷江上游森林碳储量特征及动态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志芬;基于InVEST模型的四川省宝兴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2 赵彩霞;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3年

3 韩国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梦娣;肖能文;赵志平;高晓奇;李俊生;;北京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5期

2 姜翠红;李广泳;程滔;陈占涛;张浩然;;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资源科学;2016年08期

3 张影;谢余初;齐姗姗;巩杰;张玲玲;;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格局特征[J];资源科学;2016年08期

4 宋贤冲;项东云;郭丽梅;邓小军;曹继钊;;猫儿山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5 郭靖;卢明艳;张东亚;玉苏普江·艾麦提;齐成;;样地清查法在森林碳汇估算中的应用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6年07期

6 张雪峰;牛建明;张庆;董建军;张靖;;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J];干旱区研究;2016年04期

7 朱士华;艳燕;胡云锋;张弛;;干旱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07期

8 郜红娟;蔡广鹏;罗绪强;李俊宏;;乌江流域淡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6年03期

9 戴尔阜;王晓莉;朱建佳;赵东升;;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模型与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16年06期

10 喻阳华;杨苏茂;;森林固碳释氧研究进展[J];环保科技;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卓;不同尺度下福建省杉木碳计量模型、预估及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2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董波;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潘佩芬;植被生态水涵养模数遥感反演及生态水资源量计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岳彩荣;香格里拉县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骆旭添;低碳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8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玲;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6年

2 高彦净;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敏;基于景观异质性的云南省红河县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4 胡晓明;基于InVEST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古再丽努尔·阿布都艾尼(Guzalnur·Abdugeni);东部天山苔类植物区系分类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6 王婷;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近25年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动态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子;广西南流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8 屈创;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白龙江流域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李林;山东苔类植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赵彩霞;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启凤;解璞;黄静;陈戈岩;樊国盛;王澍;;云南不同海拔高度对杜鹃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3年12期

2 黄蓉;王辉;王蕙;南耀明;赵赫然;段雅楠;;改造华家岭防护林带的土壤改良效果[J];中国沙漠;2013年06期

3 潘勇军;陈步峰;王兵;肖以华;裴男才;彭清珍;粟娟;史欣;黄金彪;;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4 曹扬;陈云明;渠美;;陕西省森林碳储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经济价值的动态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吕世丽;李新平;李文斌;慕小艳;;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6 白杨;郑华;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白洋淀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调控[J];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7 李屹峰;罗跃初;刘纲;欧阳志云;郑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03期

8 齐光;王庆礼;王新闯;于大炮;周莉;周旺明;彭舜磊;代力民;;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9 苏建红;朱新萍;王新军;贾宏涛;赵成义;胡玉昆;李丽君;;长期围栏封育对亚高山草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2年06期

10 卢景龙;梁守伦;刘菊;;山西省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3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文兰;基于GIS/RS的拉市海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程程;基于RS/GIS技术的干旱区绿洲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邢钊;基于信息熵与AHP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刘存东;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国营;甘肃省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晓;基于3S技术三峡库区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巫丽芸;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荣;袁兴中;廖正军;曹慧;;成渝经济区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空间格局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2期

2 张彩霞;谢高地;甄霖;李士美;邓祥征;;2000-2025年环境保护政策情景下中国陆地碳储量估算(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年04期

3 伦飞;李文华;王震;白艳莹;杨艳刚;;中国伐木制品碳储量时空差异[J];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4 王渊刚;罗格平;冯异星;韩其飞;范彬彬;陈耀亮;;近50a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6期

5 李瑞霞;郝俊鹏;闵建刚;陈信力;卢雯;关庆伟;;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碳储量变化及其机理初探[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8期

6 张治;钟全林;程栋梁;徐朝斌;胡波;常云妮;;闽西北地区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构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7 李远;张修玉;许振成;曾凡棠;;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碳储量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S1期

8 林伟;胡理乐;郑博福;李俊生;;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碳储量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2期

9 李国栋;张俊华;陈聪;田海峰;赵丽萍;;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10 郭月峰;姚云峰;秦富仓;祁伟;;燕山典型流域两种造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胡慧蓉;华西雨屏区几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磷钾状况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超;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估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8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20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220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