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活性氧和钙信号参与铅对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11 15:02
【摘要】:以模式生物酵母菌为材料,研究铅对细胞的毒性效应,探讨胞内活性氧(ROS)和Ca~(2+)在铅诱导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5~100 mg·L~(-1)的硝酸铅可降低酵母细胞活性,诱导酵母细胞死亡,随着铅浓度的提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在铅处理组酵母细胞中,ROS和Ca~(2+)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用1 mmol·L~(-1)的外源抗坏血酸(AsA)能降低铅引发的酵母细胞死亡,0.5 mmol·L~(-1)的钙离子螯合剂乙二醇双四乙酸(EGTA)或0.1 mmol·L~(-1)的质膜Ca~(2+)通道特异性抑制剂氯化镧(LaCl_3)亦可明显抑制铅引起的酵母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铅诱发的酵母细胞死亡与处理组胞内ROS和Ca~(2+)升高有关,高浓度的Ca~(2+)可能通过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转变孔道开放,或者高水平ROS可能损伤线粒体膜,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继而激活相关下游信号导致细胞死亡。
[Abstract]:The toxic effects of lead on cells were studied by using model biological yeast, and the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Ca~ (2) in lead-induced cell death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d nitrate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 ~ 100 mg / L ~ (-1) could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yeast cells and induce the death of yeast cells. With the increase of lead concentration and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time of action, the cell death rate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Ros and Ca~ _ (2) in the yeast cells treated with le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Using 1 mmol L ~ (-1) exogenous ascorbic acid (AsA) to reduce the lead induced death of yeast cells (0.5 mmol L ~ (-1), the calcium chelator, ethylene glycol ditetraacetic acid (EGTA), or the plasmalemma Ca~ (2) channel specific inhibitor of 0.1 mmol L ~ (-1), lanthanum chloride (LaCl_3),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lead-induced cell death. The yeast cells di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ad induced death of yeast cells wa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intracellular ROS and Ca~ (2) in the treatment group. High concentration of Ca~ (2) might open the pathway by inducing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or high level ROS might damage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decreases, which activates related downstream signals and results in cell death.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870454,30470318,31371868)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No.20120322008-02)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No.2012013)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东清;王玉;路福平;杜连祥;杨华;;低温和氧化应激产生活酵母细胞衍生物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5年06期

2 张伟心,杨启瑞;酵母细胞的分化和性接合[J];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06期

3 宁正祥;酵母细胞自溶动力学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4年03期

4 庄文军;李春霞;莫德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年06期

5 马超颖,戚薇,路福平,杜连祥;活性酵母细胞衍生物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6 卫增泉;重离子束对酵母细胞的失活与突变[J];生物物理学报;1995年02期

7 王正祥,方慧英,诸葛健;酵母细胞的高效转化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曾明荣,李夏兰;甘氨酸破碎酵母细胞的研究[J];福建化工;1999年03期

9 谈雷;;“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的注意事项[J];生物学教学;2008年08期

10 余秉琦,诸葛健;酵母细胞对高渗环境的适应与胞内甘油累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孔日祥;杨志健;张庆;张亚刚;白瑞林;贾士儒;;酵母细胞连续流加培养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一步预估控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林影;植田充美;田中渥夫;;利用蛋白ZZ将EGFP-Fc融合蛋白固定在酵母细胞表层[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夏惠君;杨潇;程晓艳;Bernd;Mueller-Roeber;;拟南芥三磷酸肌醇激酶的新功能——在酵母细胞中参与抗逆反应[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夏惠君;杨潇;Bernd;Mueller-Roeber;;拟南芥三磷酸肌醇激酶的新功能——在酵母细胞中参与抗逆反应[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冉辉;刘昀;汪为茂;梁翔宇;郑易之;;大豆PM2蛋白22氨基酸结构域可提高酵母细胞耐盐性[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王桂文;姚辉璐;黎永青;;单个酵母细胞活化过程的实时拉曼光谱观察[A];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玲;T.Tzfira;V.Citovsky;;VirF存在下VIP1-GFP和VirE2-GFP在酵母细胞表达[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通讯员 周炜邋记者 赵凤华;细胞穿上“衣服”存活率大大提高[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刘霞;酵母细胞“生物电路”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0年

3 倪永华;酵母细胞之谜[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4 记者 倪永华;德国科学家揭开酵母细胞之谜[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达剑森;重组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细胞对家畜尿液中雌激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2 郑科;铝诱导的酵母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信号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沈玉保;酵母cAMP信号转导及时序衰老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石国荣;新型微胶囊化壁材—改性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怡;构建人工合成酵母细胞生产萜烯类化合物[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牛书操;酵母细胞的通透化及其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3 陈萍;荧光显微技术在酵母细胞研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4 刘莹;单双倍体酵母细胞对乙醇响应的比较脂组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苏彩云;酵母细胞内腔调控的无机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及其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廖原;生物碱Narciclasine抑制酵母生长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杨华;高温和氧化条件下酵母细胞应激产生活性物质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4年

8 伍丹;紫外线UV-B诱导酵母细胞凋亡及调节机制作用[D];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寅;酵母对茶多酚吸附性能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乔瑞芳;SO_2诱导的酵母细胞凋亡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37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237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