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溶藻效果的溶藻细菌A21培养基成分优化

发布时间:2018-09-19 16:39
【摘要】:蓝藻"水华"的暴发对人体健康、水产养殖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微生物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水华防治方法。通过碳源及氮源的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响应面试验分析对A21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优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6.5 g/L、酵母膏13 g/L、NaCl 0.5 g/L、K3PO40.5 g/L、Mg SO4·3H2O 0.5 g/L、Fe SO4·7H2O 0.2 g/L、Ca Cl20.15 g/L、Mn SO40.5 g/L、pH值8.2。该培养基使A21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a)清除效率提高了5.18%。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cyanobacteria Shui Hua has seriously affected human health, aquaculture and so on. Microbial method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Shui Hua. Through the single factor tes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Plackett-Burman test design, the response surface test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culture medium of A21 strain. The optimum medium formula was sucrose 6.5 g / L, yeast extract 13 g / L NaCl 0.5 g / L K3PO 4 0.5 g / L SO4 3H2O 0.5 g / L Fe SO4 7H2O 0.2% Ca Cl20.15 / L mn SO40.5 g / L = 8.2. The culture medium increased the chlorophyll a (chlorophyll a) scavenging efficiency of A21 strain to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y 5.18%.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277101) 上海海洋大学横向课题(编号:D-8006-13-0117)
【分类号】:X52;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建明;陶勇;李大平;董娟;;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2 叶姜瑜;张将;钟以蓉;;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3 邱并生;;溶藻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8期

4 侯翠翠;王继华;陈凤虎;杨雪辰;王樱凝;;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5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6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7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9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君洁;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和粘细菌的分离[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卢兰兰;刘永定;胡明明;李根保;沈银武;;溶藻细菌及其助溶剂的筛选和应用[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的初探[A];中国水产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4 肖艳;宋立荣;;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许珂;吴刚;程凯;赵以军;;溶藻细菌W5发酵工艺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骆灵喜;傅丽仙;陈辉蓉;胡章立;;溶藻细菌VBNC状态转换对微囊的藻溶藻效果的影响[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川;杨虹;;太湖溶藻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颜小丹;黄翔鹄;李长玲;;一株溶藻细菌对4种微藻溶解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用于池塘固定化培养颤藻溶藻细菌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母锐敏;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田川;太湖浮游细菌分子生态学及溶藻细菌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史顺玉;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4 汪辉;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金霞;溶藻细菌S7溶藻特性、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郗建云;虾池甲藻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2 李文娟;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周瑞;高效溶藻细菌混合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君洁;溶藻细菌和溶藻粘细菌的分离及溶藻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超;三株溶藻细菌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莉;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贾静静;三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探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8 胡平;高效海洋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9 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小丹;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0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250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