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发光菌的急性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8-12-18 09:33
【摘要】: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同作为抗菌剂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皆有危害。为探究其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测定了4种磺胺,包括磺胺氯哒嗪(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磺胺嘧啶(SD),与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ZnO(n-ZnO)、纳米CuO(n-CuO)、纳米Cr_2O_3(n-Cr_2O_3)对发光菌(Vibriofischeri)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SCP对V.fischeri的单一毒性明显大于其他3种磺胺;n-ZnO的单一毒性远大于n-CuO和n-Cr_2O_3;磺胺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二元急性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相加和协同,协同居多,说明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增加了磺胺的生物毒性,两者在环境中的共存带来了更大的环境生态风险。
[Abstract]:Both sulfanilamide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ar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as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order to study the toxicity of sulfadiazine to bacteria, four kinds of sulfonamides, including sulfadiazine, (SCP), sulfamethylamine, (SPY), sulfamethoxazole, (SMZ), sulfadiazine, and three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were determined. Single toxicity of ZnO (n-ZnO), CuO (n-CuO) and Cr_2O_3 (n-Cr_2O_3) to (Vibriofischeri) and binary acute toxi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 toxicity of SCP to V.fische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hree sulfonamides, the single toxicity of n-ZnO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n-CuO and n-Cr2O3. The dual acute joint toxicity of sulfanilamide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was antagonistic, additive and synergistic, indicating that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increased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sulfanilamid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wo in the environment brings greater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risk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重点)项目(PCRRY11003);同济大学英才(攀登计划)(0400219287)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21377096,21577105)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小兵;李海云;陈永煌;卢文芳;;铜、镉对水螅的急性和联合毒性作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8期

2 曾鸣;林志芬;尹大强;殷克东;;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3 孙振兴;杨立红;张晓梅;孙东红;;铜和锌对刺参幼参的联合毒性作用[J];海洋通报;2009年04期

4 陈桂葵;罗程;黎华寿;;氯酸钾和重金属镉、砷对蝌蚪的单一和联合毒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沈洪艳;张国霞;刘宝友;杨雷;张红燕;;地表水体中常见硝基芳烃对鲤鱼的联合毒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6 吴淑杭;周德平;徐亚同;姜震方;褚长彬;;二元混合污染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J];上海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7 董玉瑛;邹学军;陈峥;丁玲;;三种药品联合毒性作用及其环境风险分析[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8 丛永平;姜蕾;王婷;邹小明;葛鸿铭;尹大强;林志芬;;典型抗生素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急性联合毒性[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9 吴宗凡;刘兴国;王高学;;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J];生态毒理学报;2013年04期

10 李凤筠,吕跃坤,张桂荣;三对混合毒物对白鲢、草鱼的联合毒性[J];环境科学丛刊;198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南;陈广超;王腾;王壮;陈景文;;基于分子结构和模糊聚类预测有机污染物联合毒性[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张亚辉;刘征涛;刘树深;;混合物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葛会林;刘树深;张亚辉;肖菊;;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预测模型初步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林志芬;尹大强;邹小明;;抗生素的急慢性联合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英文)[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刘硕;周启星;;佳乐麝香与镉对蚯蚓在生化水平上的单一与联合毒性[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郑永华;程霄玲;唐洪玉;李涛;;镉、汞联合致毒对鲫幼鱼酶活性的影响[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刘国光;徐海娟;王莉霞;郑立庆;;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脂对微型生物群落的联合毒性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董玉瑛;雷炳莉;陆荣杰;;SDS与取代芳烃多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董玉瑛;王壮;马静;刘建华;;DDBAC与取代芳烃对发光菌联合毒性作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国光;徐海娟;王莉霞;郑立庆;;毒死蜱和Cu~(2+)对淡水原生动物群落的联合毒性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苏丽敏;部分取代芳烃与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及构效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淑杭;发光细菌法快速检测农产品中主要污染物联合毒性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宝敏;卵黄蛋白原的纯化与检测及其在己烯雌酚和炔雌醇联合毒性研究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4 雷明彦;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小鼠的联合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柏林;应用发光细菌对两种农药联合毒性进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冯艳萍;手性有机磷农药对映体间联合毒性作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王兰;多种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特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4 朱旭;三种金属离子对泥鳅的联合毒性及氧化损伤[D];吉林建筑大学;2013年

5 张雨;抗生素—金属复合物水生毒理及选择性吸附去除[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戚本金;Cu~(2+)、Cd~(2+)和TBT对两种桡足类的联合毒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李小朋;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控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岳霞;宁波市八种常见重金属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9 唐柱云;苯酚苯胺类对绿藻的联合毒性及QSAR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丁婵娟;铜、铅、锌对大型n灦拘孕вρ芯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85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385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