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异位—原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7 17:21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孤岛油区的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进行的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的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异位-原位生物修复工程参数研究和修复工程设计。首先将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异位生物堆置(异位修复),大大降低土壤中石油烃的浓度。然后将堆置物按一定量回田,使回田后土壤中石油烃的浓度低于2000mg/kg,以满足原位修复的要求。最后进行原位修复后,最终达到修复要求。其目的是将异位生物修复和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经济、高效修复。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生物堆置试验,优化了生物堆置通风方式、引发剂和C/N等工艺参数,通过监测堆置过程当中温度的变化、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在不同的堆置条件下堆体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在理论回田量与实际回田量计算的基础上,将适量堆料进行回田处理,通过翻耕、添加生物菌剂和土壤改良剂以及种植碱蓬等措施,使污染土壤继续在田间进行原位生物修复,最终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采用网格法对研究区域内土壤进行调查,发现石油污染物多裸露于地表且多呈条带状分布,区域内土壤受到石油污染的程度有较大差别,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修复措施。 (2)生物堆置技术的最适通风条件为:采取强制通风方式,每三天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通风量为0.6m3/h,每次采样时进行一次人工翻耕。当堆体采取自然通风时,石油降解率仅为36.82%,,与此相比,采取强制通风的堆体石油降解率达到53.02%,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3)生物堆置初期,向堆体中投加5%的新鲜猪粪作为引发剂,有利于增强生物堆置技术对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添加引发剂的措施可使堆体石油降解率达到55.47%,与不加引发剂的堆体相比,提高了2.45个百分点。 (4)生物堆置初期,向堆体中投加尿素等肥料,调节土壤C/N至10:1的措施更有利于生物堆置技术对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调节C/N可使堆体的石油降解率高达63.14%,相较于不调C/N的处理(53.70%)提高了9.44个百分点。 (5)在应用生物堆置技术修复油污土壤时,要注意通风方式、引发剂和C/N的同时调节。在强制通风、添加引发剂的基础上调节堆体C/N至10:1,与只采取强制通风措施相比,石油降解率提高了10.12个百分点;与采取强制通风、添加引发剂但不调节C/N的措施相比,石油降解率提高了7.67个百分点。 (6)对油污土壤进行一次异位修复后,土壤石油含量难以达到标准,再将土壤回田进行一次原位修复,既可节约成本又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将生物堆置异位修复后的堆置物回田时,依据前人研究的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计算理论回田量,理论回田量m必须满足[m(/1.5×105㧟m)≤(2000㧟CB)/CA](m堆料理论回田量,kg;1.5×105田间表土质量,kg;CA堆置结束时堆料中石油浓度,mg·kg-1;CB石油的土壤背景浓度,mg·kg-1),实际回田量为0.9m。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传辉,陈桂珠;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J];重庆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2 李广贺,张旭,卢晓霞;土壤残油生物降解性与微生物活性[J];地球科学;2002年02期

3 王翔;王世杰;张玉;汪群慧;李发生;郭观林;;生物堆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6期

4 尹军,谭学军,张立国,付瑶;测定脱氢酶活性的萃取剂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7期

5 张俊华;刘希凤;毕江涛;张瑞山;;不同处理条件下生猪屠宰场废弃物堆肥基本性质及微生物区系变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6 史继诚;贾凌云;;微生物降解重油的初步研究[J];化工环保;2005年06期

7 钱暑强,刘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化工进展;2000年04期

8 刘五星;骆永明;王殿玺;;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化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9 郭江峰;孙锦荷;;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的研究方法[J];环境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10 程国玲;李培军;;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403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403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5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