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超重力环境下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8:04

  本文关键词:超重力环境下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印染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在印染过程中,不同的无机盐常被用做促染剂或缓染剂,因此印染废水的成分复杂、种类和变化较多,是一种处理困难、降解不易的工业废水。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和纺织染整技术的进步,利用传统方法处理印染废水已无法达到排放的要求,因而人们不断提出更有效的处理工艺。其中高级氧化工艺(AOPs)具有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使其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空间。AOPs主要包括03法、O3/Fenton法、03/UV法等氧化工艺。臭氧AOPs能够方便地产生具有氧化性很强的自由基,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代表。氧化能力强的自由基会与存在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反应,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小分子无毒物质,甚至彻底矿化,从而高效的且对环境无污染的处理印染废水。臭氧AOPs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是臭氧的气液传质效率,因此本论文提出将超重力技术与臭氧AOPs相结合,利用超重力技术高度强化气液两相传质的特点来促进臭氧的吸收,从而提高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本论文利用超重力设备-旋转填充床(I冲B)强化臭氧AOPs,探究了03体系和O3/Fenton体系下工艺条件对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条件;考察了无机盐的加入对臭氧AOPs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影响规律,并探索了臭氧氧化酸性黄23的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RPB中O3和03/Fenton体系对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影响规律。03体系下,随着RPB转速、废水初始pH、通入O3浓度的由小到大升高,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以及COD去除率先上升后趋于平缓;随着废水流量的不断增大,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以及COD去除率不断下降;而随温度的增加变化不大。O3/Fenton体系下,随着Fe2+浓度、RPB转速、废水初始pH的增大,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以及COD去除率先上升后有所下降;溶液脱色率以及COD去除率随H202浓度、通入臭氧浓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趋于平缓。2、O3/Fenton体系下NaCl、KH2PO4浓度增加,对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COD去除率及废水的可生化性造成不利的影响;随Na2SO4浓度的增加,对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COD去除率先下降后保持不变,Na2SO4浓度增大对废水的可生化性无影响;NaNO3浓度的变化对酸性黄23废水脱色率、COD去除率及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基本无影响。而03体系下无机盐的加入与否对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基本无影响。3、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对酸性黄23发色基团偶氮键(-N=N-)是否断裂进行研究,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RPB中臭氧氧化后的酸性黄23废水进行分析,检测到了氧化过程中的产物,根据得到的氧化过程中的产物及氧化机理推断出了酸性黄23可能的氧化降解路径。
【关键词】:酸性黄23 旋转填充床 高级氧化 化学需氧量 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9
  • 1.1 印染废水概述15-17
  • 1.1.1 染料的发展及分类15
  • 1.1.2 印染废水的现状及特点15-16
  • 1.1.3 印染废水的危害16-17
  • 1.1.4 印染废水排放标准17
  •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17-24
  • 1.2.1 物理处理方法18-19
  • 1.2.2 化学处理方法19-23
  • 1.2.3 生物处理方法23-24
  • 1.3 超重力技术24-26
  • 1.3.1 超重力技术概况24-25
  • 1.3.2 超重力技术应用现状25
  • 1.3.3 超重力机25-26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26-29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26-27
  • 1.4.2 研究内容27-29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9-35
  • 2.1 实验试剂29-30
  • 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30-31
  • 2.2.1 实验仪器30
  • 2.2.2 实验装置30-31
  • 2.3 实验流程31-32
  • 2.4 分析方法32-33
  • 2.4.1 酸性黄23浓度的测定32
  • 2.4.2 COD和BOD_5的测定32-33
  • 2.4.3 降解产物的分析33
  • 2.5 实验方案33-35
  • 第三章 RPB中AOPs工艺降解对模拟酸性黄23废水的研究35-47
  • 3.1 酸性黄23标准曲线的绘制35-36
  • 3.1.1 酸性黄23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35
  • 3.1.2 酸性黄23标准曲线的确定35-36
  • 3.2 RPB中O_3工艺单独降解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研究36-41
  • 3.2.1 初始pH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36-37
  • 3.2.2 RPB转速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37-38
  • 3.2.3 废水流量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38-39
  • 3.2.4 温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39-40
  • 3.2.5 O_3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0-41
  • 3.3 RPB中O_3/Fenton工艺降解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研究41-46
  • 3.3.1 Fe~(2+)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1-42
  • 3.3.2 H_2O_2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2-43
  • 3.3.3 O_3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3-44
  • 3.3.4 初始pH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4-45
  • 3.3.5 RPB转速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45-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无机盐对AOPs氧化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影响47-55
  • 4.1 无机盐对AOPs中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47-51
  • 4.1.1 NaCl的影响47-48
  • 4.1.2 Na_2SO_4的影响48-49
  • 4.1.3 KH_2PO_4的影响49-50
  • 4.1.4 NaNO_3的影响50-51
  • 4.2 无机盐对O_3/Fenton工艺中B/C的影响51-54
  • 4.2.1 NaCl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B/C的影响52
  • 4.2.2 Na_2SO_4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B/C的影响52-53
  • 4.2.3 KH_2PO_4浓度对模拟酸性黄23印染废水B/C的影响53-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RPB中臭氧氧化酸性黄23的降解机理55-61
  • 5.1 臭氧氧化酸性黄23的降解产物55-56
  • 5.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5-56
  • 5.1.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56
  • 5.2 臭氧氧化酸性黄23的降解路径56-59
  • 5.3 本章小结59-6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1-63
  • 6.1 结论61-62
  • 6.2 建议62-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71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1-73
  • 作者和导师简介73-74
  • 附件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晓源;黄小惠;王石磊;;对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几点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6期

2 姜立萍;黄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化工;2015年02期

3 石美霞;;化工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5年01期

4 魏清;乔树峰;陈建峰;邵磊;;旋转填充床中O_3/Fenton工艺处理模拟焦化废水[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4年06期

5 陈文华;李刚;许方程;泮t;温玲宁;都林娜;;染料废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6 刘劲松;张健君;杨淑芳;邹高龙;;超滤/反渗透膜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并回用工程案例[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10期

7 史玉玲;梁峙;肖扬;;处理偶氮类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广东化工;2012年15期

8 刘艳;解立平;费学宁;姜远光;;一体式光催化-膜分离反应器处理酸性红B染料废水[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陈跃;;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趋势[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宋宁宁;刘富刚;郭常颖;刘炳奇;;粉煤灰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超重力环境下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酸性黄23印染废水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6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