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下凹式绿地结构组成对雨水下渗和净化效果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6 05:07
【摘要】:城市雨水一方面带来的洪涝、面源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又是缓解人均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方法。下凹式绿地作为有效又生态的城市雨水处理设施,是建筑小区改造方案的重中之重。但其效率参差不齐,缺少设计标准,且由于各地域的气候、土质等区别,很难做到因地制宜。另外,对已完工设施缺少运行维护方案,导致大量的设施如植草砖、下凹式绿地等出现堵塞现象,设施功能下降甚至逐渐丧失。因此,本研究对下凹式绿地设计、运行进行系统研究,开发面向实际工程的下凹式绿地全周期解决方案。首先对小区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绿色LID方案及设施规模。实验室模拟下凹式绿地结构,收集雨水,分析雨水下渗和净化效果并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优化。分析设施渗水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其渗水性并为工程提供科学参数。最后研究设施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长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应解决方法,对分区下凹式绿地维护方案提出建议。得到以下成果:研究表明利用三层砾石级配、以红壤土作为填充介质并铺种马尼拉草的设施具有更好的渗水、净化效果。其开始出水时间、积水深度、COD去除率、NH4+-N去除率、PO43--P去除率和SS去除率分别为7.67min、18mm、70.89%、64.26%、59.82%和80.25%。通过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5%的显著水平下认为设施介质层是其渗水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介质层分别进行分层优化和混合调质。分层介质由于交界面堵塞等原因,整体渗水较差,平均渗水速率分别为12.15ml/min、14.05ml/min和17.96ml/min;且分层介质积水也较严重,最大积水深度分别为75.2mm、69.6mm和54.4mm。故其对原有单一介质层的渗水能力并未起到优化效果。而混合调质土壤中3/7混合运行期间渗水速率稳定,几乎未发生积水现象,优于单一介质土壤,且其对COD、NH4+-N、PO43--P和SS去除率与单一介质无显著差异。对优化的介质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进行实验,发现随着降雨强度增加,3/7混合介质运行最稳定,且不同降雨强度下3/7混合介质对COD、NH4+-N和PO43--P去除与红壤土无显著差异,对SS的最高去除率达到94.5%,明显高于两种单一介质。设施长时间运行混合介质比单一介质具有更好的抗堵塞性能。对堵塞程度初等的介质,清理表面沉积物可使介质渗水性能恢复至初始状态的95.4%;对堵塞程度中等的介质,翻耕土壤对其渗水性的恢复作用明显;而对于堵塞程度严重的介质,换土可使设施渗水性能和积水情况与换土前运行初始状态接近。设施运行应采用主动维护、被动维护和整改的组合方案,以实现长期有效运行。
【图文】:

曲线,水文过程,曲线


重等一系列问题[29]。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超 40 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规模的研究。其中技术水平比较领先、成效较好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持续排水系统(SUDS)、新加坡的活跃、美丽及洁净的水计划(A经查找文件整理如下。)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第二阶段是目前广泛应用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在 1983 年推出最佳管理措施(BMPs)作为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31]。BMPs 因其高效性、经济性等特口密度较大、环境负荷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s 主要为径流过程控制措施,一般是通过减缓流速,延长停留时间过滤等方法达到削峰和净化径流的目的[33]。非工程性措施有土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其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气素,效果较显著[34]。

核心观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LID 是 BMPs 的强化版,相比于 BMPs,LID 更加节能、生态、环保。目前技术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绿色屋顶等,其都属于生态型的雨洪控制施,在美国及其他各国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美国波特兰街道雨水花园、澳花果社区、日本东京墨田区等[40]。(2)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在 1994 年由首次提出,针对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与人口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的系统案[41]。其核心观点是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有机结合,包括雨水资源收水质改善、特色社区建设等[42](见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5.12;X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hn Howe;;英国可持续排水(SuDs)与透水路面的关系[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5年06期

2 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09期

3 赵俊;;我国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5年S1期

4 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年03期

5 乔宇;徐先英;;干旱荒漠区物理结皮的土壤水文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07期

6 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年36期

7 宋晓猛;张建云;王国庆;贺瑞敏;王小军;;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I.城市雨洪模拟与管理[J];水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8 张建云;宋晓猛;王国庆;贺瑞敏;王小军;;变化环境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I.城市水文效应[J];水科学进展;2014年04期

9 彼得·布林;盖里·沃尔;邹珊;;生态型景观—人工湿地在水敏型城市中的应用——墨尔本皇家公园人工湿地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J];中国园林;2014年04期

10 白梅;冀紫钰;;浅谈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五个结合 四个保障[N];中国建设报;2018年

2 蔡新华;;世博会综合利用雨水资源[N];中国环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高镜;草坪草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 景天奕;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居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模型设计[D];南京大学;2016年

3 张婕;可持续雨洪管理在新安新城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长安大学;2015年

5 黄婉梅;基于LID技术设施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6 冀紫钰;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及启示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7 卓丽;北京地区三种草坪草截留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王飞;氨氮在人工土层快渗系统中运移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黄莉;生态滤沟处理城市降雨径流的中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9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29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