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曝气吹脱去除岩溶地下水中四氯化碳污染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7:44
【摘要】:四氯化碳是一种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致癌、致畸、致突变。微溶于水的物理特性使其能够在地下水中长期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针对岩溶地下水中四氯化碳的污染,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喷淋曝气吹脱技术快速将其去除。本文研究了曝气吹脱、喷淋以及喷淋曝气吹脱组合三种状态下的四氯化碳去除效果,其中曝气吹脱分为静态无隔板单因素试验和动态有隔板试验。最终构建并修正了静态曝气吹脱数学模型,运用响应面法构建了动态曝气吹脱数学模型,探究了喷淋组合最优参数,验证了喷淋曝气组合式试验的可行性,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气泡与水体接触面积较充分,低水位的去除效果更好,四氯化碳的去除率与水位高度呈负相关变化;与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变化,即四氯化碳初始浓度高,去除效果更好;与曝气量呈正相关变化,容积一定,气水比增加,去除效果增加。(2)建立了静态曝气吹脱数学模型:C/C_0(28)exp(-Gq)。q为气水比,G吹脱系数与H亨利常数有关。(3)运用响应面法构建动态曝气吹脱模型。选取曝气量、温度和取样时间为影响因子,四氯化碳的去除率为响应值。响应面的二次方程模型极显著,失拟项显著,说明模型准确可靠。多项式回归方程为:Y=33.87870-19.95525A+3.53593B+4.15238C+0.65167AB+0.10600AC-0.020333BC+0.25833A~2-0.11296B~2-0.091267C~2根据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曝气吹脱去除四氯化碳的最佳条件为:曝气量6m3/h,温度30.4℃,取样时间20min。(4)喷淋距离越高,喷淋强度越低的组合对四氯化碳的去除效果最好。本试验中,最优喷淋参数是喷淋高度30cm,喷淋强度1m3/h。(5)装置中喷淋、落差和曝气吹脱对水体中四氯化碳的去除起到了显著作用;在初始浓度基本等同情况下(误差=1.1.20μg/L),曝气吹脱试验的去除率为92.37%,而喷淋曝气吹脱组合式试验的去除效率达95.89%。
【图文】:
在液相中浓度,mol/L。间的关系式为(1-3)。=RTHHc 气体常数,8.314J/(mol.k);温度,,K。利常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挥发性有机物常数为重要参数。池理论及表面更换理论物质需要从一相运动到另一相内,涉及到传质,其速率可能会控制整单膜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三。示,结合单模模型可以解释传质阻
1 绪论相等的情况下,膜越薄阻力也就越大。an 提出了双膜理论。气体向液体内传递的双膜压为 Pb,在界面上的分压为 Pi,在气相一侧有i,相应与 Pb 的氧气浓度 C*(C*=HPb)。在界的主体浓度为 Cb,相应的氧气压力为 P*(C*=化都按照直线关系表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23
本文编号:2666408
【图文】:
在液相中浓度,mol/L。间的关系式为(1-3)。=RTHHc 气体常数,8.314J/(mol.k);温度,,K。利常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溶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挥发性有机物常数为重要参数。池理论及表面更换理论物质需要从一相运动到另一相内,涉及到传质,其速率可能会控制整单膜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三。示,结合单模模型可以解释传质阻
1 绪论相等的情况下,膜越薄阻力也就越大。an 提出了双膜理论。气体向液体内传递的双膜压为 Pb,在界面上的分压为 Pi,在气相一侧有i,相应与 Pb 的氧气浓度 C*(C*=HPb)。在界的主体浓度为 Cb,相应的氧气压力为 P*(C*=化都按照直线关系表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琳;;探究城市水源水质风险评价及应急处理方法[J];科技展望;2015年33期
2 李莉;张赛;何强;胡学斌;;响应面法在试验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年08期
3 李金滏;付长安;;某市城市应急供水保障体系的建立[J];净水技术;2015年S1期
4 张奇峰;李胜海;王屯钰;李磊;张所波;;反渗透和纳滤膜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14年12期
5 王贺飞;宋兴龙;赵勇胜;王晓曼;王倩;秦传玉;孙家强;;地下水曝气技术气流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1期
6 周俊;梁鹏;;地下水突发性污染事故分类与环境管理建议[J];环境影响评价;2014年05期
7 李浩;万吉昌;马卫江;石容千;武斌;李洁;;微孔曝气吹脱去除水中四氯化碳试验研究[J];城镇供水;2014年03期
8 张晓健;陈超;林朋飞;;应对水源突发污染的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10期
9 杨逸江;张红;;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广东化工;2013年19期
10 张满满;肖昕;朱雪强;谭敏;;活性炭去除水中四氯化碳的影响因素试验[J];中国科技论文;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2666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664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