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混合废料生物炭研制及对重金属去除效果

发布时间:2020-05-20 13:19
【摘要】:以污泥和香蕉皮为原料,通过热解技术制备混合废料生物炭(MWBC)。分别采用正交试验、仪器分析(包括表面微观形貌、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及孔径、Zeta电位以及pH值)以及吸附实验的方法对MWBC的制备、微观特征、对重金属离子(以Cu~(2+)、Pb~(2+)、Zn~(2+)为例)的吸附效果进行了研究,探究了MWBC对Cu~(2+)、Pb~(2+)、Zn~(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并结合MWBC的物理化学性质对MWBC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究。MWBC的制备条件为:污泥和香蕉皮的质量配比为1:1,热解温度400℃,升温速率15℃·min~(-1),终温停留时间2 h。MWBC性征如下:(1)具有复杂的片层状和球形结构,表面疏松多孔,且存在较多的矿物成分;(2)含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例如烷烃、醇羟基、芳香族类官能团等;(3)比表面积为3.539 m~2·g~(-1),平均孔径31.4 nm,多为中孔结构,且存在狭缝孔结构;(4)Zeta电位为-43.9 mV,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静电吸附作用;(5)pH值为9.6,呈碱性。MWBC吸附效果如下:(1)一定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加,MWBC对Cu~(2+)、Pb~(2+)、Zn~(2+)的去除率均不断升高,在120min时的去除率分别为94.32%、79.86%、86.67%,吸附容量分别为37.51 mg·g~(-1)、32.1 mg·g~(-1)、34.8 mg·g~(-1),动力学分析表明MWBC对Cu~(2+)、Pb~(2+)、Zn~(2+)的吸附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2)随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MWBC对上述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下降,但是对Cu~(2+)、Pb~(2+)的吸附容量上升,对Zn~(2+)的吸附容量先上升再下降,吸附等温线分析表明MWBC对Cu~(2+)、Pb~(2+)、Zn~(2+)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3)MWBC对Cu~(2+)、Zn~(2+)的吸附所对应的活化能分别为47.378 KJ·mol~(-1)和61.814 KJ·mol~(-1),均大于40 KJ·mol~(-1),拟合结果表明MWBC对Cu~(2+)、Zn~(2+)的吸附行为属于化学吸附。综合以上,MWBC的吸附机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MWBC表面官能团的络合作用;(2)MWBC表面矿物质的共沉淀作用;(3)MWBC表面负电荷的静电吸附作用。
【图文】:

标准曲线,重金属离子,标准曲线,标准液


、铅 100 μg·mL-1、锌 100 μg·mL-1,,再利用稀释后的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用稀释后标准液的体积与浓度见表 2.4。表 2.3 重金属对应分析波长和火焰类型金属类型 分析波长(nm) 火焰类型铜 324.7乙炔-空气,氧化型铅 283.3锌 213.8表 2.4 标准液的体积与浓度稀释后标准液体积(mL) 0 0.50 1.00 3.00 5.00 1曲线金浓度g·L-1)铜 0 0.50 1.00 3.00 5.00 1铅 0 0.50 1.00 3.00 5.00 1锌 0 0.50 1.00 3.00 5.00 1制的标准曲线如图 2.1。

扫描电镜图像,生物炭,孔隙结构,表面颗粒


30图 3.1 SBC、BBC、MWBC 和 MWBC-h 四种生物炭扫描电镜图像图 3.1 分别显示了 SBC、BBC、MWBC 和 MWBC-h 的扫描电镜图像。由图可以看出:SBC 颗粒较大,表面光滑且存在少量的颗粒物,孔隙结构少,材质紧实;BBC 表面颗粒物质少,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但是孔结构的数目较少,而且大都残缺不全,孔结构内部光滑;MWBC 表面比较粗糙,材质疏松,具有球状和片层状结构,球状结构的存在说明 MWBC 表面可能存在硅酸盐类物质,片层状结构以及相对于 SBC 来说较多的孔隙结构存在,提高了 MWBC 的比表面积,另外 MWBC 表面颗粒增多,是原料经过热解之后产生的灰分,以及原料本身含有的矿物成分和盐类物质;MWBC-h 相对于MWBC 来说拥有更加明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更大,表面颗粒物质减少,材质更加疏松,这是由于酸洗过后,灰分、矿物成分和盐类物质被冲洗待净,导致原本被堵塞的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8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9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Tran Thi Bien Thuy;宋子腾;李振华;汤家庆;张绪;胡红青;;咖啡壳及其腐熟对生物炭修复红壤镉污染的影响[A];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4 向淋;高瑞丽;付庆灵;朱俊;胡红青;;氧化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铅的吸附[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5 周健;陈氏边陲;胡红青;;4种生物炭对水稻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6 李荭荭;刘雨庭;陈炎辉;王尚礼;王明光;李云云;谢团辉;王果;;生物炭添加对镉、铅在土壤-水稻体系中迁移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7 陈思慧;陈振焱;张亚平;许伟伟;任静华;沈凯;;铁基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C];2018年

8 庄志成;王宜志;王兰;吕宏虹;唐景春;;生物炭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9 王雅伦;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王雅伦;李桥;赖佳;孙秀云;王连军;;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险峰 李纯;生物炭产业亟须政策扶一把[N];农民日报;2018年

2 记者 葛传东;我省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辽宁日报;2017年

3 张宜军 本报记者 朱勤;用秸秆制成的生物炭肥 耐旱除虫增产[N];辽宁日报;2017年

4 记者 陈云芬;生物炭与作物健康栽培院士工作站挂牌[N];云南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展秸秆还田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7年

6 于险峰 张仁军;生物炭拓宽秸秆还田新路径[N];山东科技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10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有序结构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2 王燕;不同来源生物炭的特性及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韩瑛;冻融与生物炭添加对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4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5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6 周莉;生物炭—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铜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7 袁s

本文编号:2672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72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1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