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规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0:16
【摘要】: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了急剧增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新建了一大批垃圾填埋处理基地,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但由于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一般为15到20年,近年来多数“十五计划”期间建造的填埋场到达了使用年限,即将面临封场处理。如何开发利用封场后的填埋场土地以及如何改善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蚌埠市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开发利用封场后的土地途径,重点研究以绿化改造作为核心的场区生态修复规划,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较成功的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案例后,结合当下经济技术水平,总结了适合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方法,即是以填埋区的绿化改造为主,并以场区其他区域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为辅。整合先进成熟的垃圾无害化环保处理工艺,通过科学的项目布局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场区垃圾污染的排放,同时利用植物的生态修复功能对场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恢复。2.蚌埠市垃圾填埋场属于综合性垃圾处理场地,存在多种垃圾处理的区域,重新规划工程量较大,应在原有基础上整改扩建,配合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新建,对其进行分期规划建设。一期建设主要将场区的北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地进行整合,而将南部的垃圾填埋区域改造为生态公园,通过渗滤液处理及防控、填埋气体收集、植物生态修复等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可控污染源,达成生态系统的良性成长。二期改建主要是增加场区生态产业,如污染土壤的恢复利用、渗滤液生态调节、填埋气体再利用等,同时扩大场区绿化范围,增加其他区域景观项目的建设,丰富周围景观形态,进一步促进生态修复的进程。3.探索了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土地利用途径,将填埋区域改造为公园,打造场区为当地乃至周边城市生态环保教育示范基地,实现重点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和环保文化教育宣传三大功能。4.本研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以垃圾填埋场相关处理技术为指导,完成对蚌埠市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生态修复规划,为我国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图文】:
图 3-1 蚌埠市区域格局图(作者自绘)Figure3-1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Bengbu City城市历史沿革今的蚌埠市辖区早在明代时期是属于凤阳知府,是一个依靠淮河岸边以村庄,后来由于依靠淮河的水运优势而发展成为了港口城市。明国时期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凭借铁路线带来的交通优7 年成为安徽省第一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于 1949 年成为皖北52 年由安徽省直辖,,1961 年蚌埠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 年经国务院批
场区交通现状图(作者自绘、自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5;X171.4
本文编号:2673431
【图文】:
图 3-1 蚌埠市区域格局图(作者自绘)Figure3-1 The regional pattern of Bengbu City城市历史沿革今的蚌埠市辖区早在明代时期是属于凤阳知府,是一个依靠淮河岸边以村庄,后来由于依靠淮河的水运优势而发展成为了港口城市。明国时期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凭借铁路线带来的交通优7 年成为安徽省第一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于 1949 年成为皖北52 年由安徽省直辖,,1961 年蚌埠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 年经国务院批
场区交通现状图(作者自绘、自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5;X1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东彪;王瀚起;徐皖苏;;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研究[J];绿色科技;2013年08期
2 戴栋超;;云南省新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2年05期
3 周良;;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现状及思考[J];环境科技;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673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734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