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毒死蜱降解菌株Cupriavidus nantongensis Lux-X1在土壤颗粒上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13:46
【摘要】: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的使用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土壤中农药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能够高效降解毒死蜱的降解菌Lux-X1,该菌株在从农药厂废水中筛选出来的。研究了三种不同粒径土壤颗粒:黏粒(2μm)、粉粒(2~50μm)、砂粒(50μm)对降解菌Lux-X1的吸附。主要探讨了土壤对降解菌的吸附等温线以及有机质、离子强度、p H值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配体对土壤吸附降解菌的影响。并且利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吸附的机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Lux-X1、土壤和土壤-Lux-X1复合物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降解菌Lux-X1可以很好地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结果表明细菌表面的羧基、酰胺基是参与了土壤颗粒对Lux-X1的吸附,土壤矿物上的水分子参与了土壤颗粒对Lux-X1的吸附。2.明确了土壤矿物吸附Lux-X1时适宜的浓度:三种粒径土壤对毒死蜱降解菌Lux-X1吸附适宜浓度分别为,黏粒3 mg/ml,粉粒5 mg/ml,砂粒30 mg/ml。3.三种粒径土壤对毒死蜱降解菌Lux-X1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很好的拟合。土壤颗粒对降解菌Lux-X1的吸附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同时研究发现含有机质的土壤对降解菌Lux-X1的吸附量比去除有机质土壤的吸附量高。4.环境因素对土壤吸附降解菌Lux-X1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吸附体系的p H值从4.0增加到10.0时,土壤颗粒对降解菌Lux-X1的吸附量呈现出先增大,吸附量在p H为6.0时达到最大,后随着p H值增大吸附量减小的趋势。随着吸附体系中Na+和K+浓度增加,三种粒径土壤对降解菌Lux-X1的吸附量逐渐增大。5.研究了几种低分子量如草酸钠、乙酸钠、柠檬酸钠对三种不同粒径土壤吸附降解菌Lux-X1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钠、乙酸钠和柠檬酸钠对土壤吸附降解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土壤颗粒可以很好地吸附降解菌Lux-X1。细菌表面的羧基、酰胺基是细菌与土壤颗粒发生吸附的活性基团,土壤矿物上的水分子参与细菌吸附。
【图文】:

降解菌,土壤颗粒,电荷屏蔽,抗衡离子


面积越大;三种土壤颗粒的有机质含量(OM)分别为 7土壤颗粒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小于 0.1 cmol/k表 4.1 土壤颗粒和降解菌的某些基本性质Table 4-1 Selected properties of soil particles and bacterial studied解菌 SSA(m2/g) OM(%) CEX1 65.32 — 2 μm) 102.111 7.21 50 μm) 29.927 4.14 50 μm) 20.853 0.18 反映了细菌表面的净电荷,降解菌 Lux-X1 菌悬液在定结果如图 4-1 所示,pH 值为 4、5、6、7、9、105.1 mV、-34.2 mV、-33.1 mV、-37.5 mV、-39.8 mV、 pH 值的升高,菌悬液的 Zeta 电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因于抗衡离子的电荷屏蔽和细菌和土壤胶体表面外的

照片,降解菌,照片,细菌悬液


图 4-2 标记降解菌 Lux-X1 发光照片Fig. 4-2 Fluorescence photo of Lux-X1横坐标,细菌悬液在 600 nm 波长处的吸光的生长曲线如图 4-3,由图中可以看出 Lux-期,2~12 h 为生长对数期,12~30 h 处于逐渐进入衰亡期。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2;X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腾飞;邓金花;周峰杰;陆皓茜;张丽;杨代凤;;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9期

2 陈峻峰;李刚;谭秀益;唐美珍;毕付英;;不同浓度甲维盐·毒死蜱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3 段海明;;两株蜡状芽孢杆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年02期

4 王川;周巧红;吴振斌;;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7期

5 李亚楠;刘晶晶;陈少华;胡美英;;毒死蜱的应用现状及降解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6 李红梅;魏艳丽;任艳;张新建;王贻莲;李纪顺;杨合同;;一株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7 王家文;;毒死蜱市场竞争优势及发展建议[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0年02期

8 马爱军;何任红;蒋新宇;林玉锁;;毒死蜱与乙草胺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9 贾春云;魏德洲;沈岩柏;刘文刚;代淑娟;高淑玲;;Mycobacterium Phlei在黄铁矿和方铅矿表面的选择性吸附作用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01期

10 吴祥为;花日茂;操海群;汤锋;李学德;岳永德;;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与降解效能测定[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代华;细菌在粘土矿物及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界秋;毒死蜱的环境行为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2 柳亚双;红壤不同粒径颗粒对细菌的吸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钱博;毒死蜱高效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6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76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0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