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高炉渣速冷速破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21:31
【摘要】: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之一,我国钢铁生产能耗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5%。每吨高炉渣中约含有1500MJ热量,目前高炉渣中的余热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本文提出一种高炉渣速冷速破技术,能将高炉渣快速破碎冷却到玻璃相转变温度以下,达到能源资源双重回收的目的。本文开发了新型速冷速破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高炉渣冷却特性以及装置破碎性能。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颗粒直径和换热强度对熔渣颗粒冷却时间以及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颗粒中心冷却至1000K时,(1)熔渣颗粒的粒径越大,所需的时间明显增长,直径4mm颗粒冷却所需时间是直径1mm颗粒的13倍,同时直径越大冷却后颗粒断面温差越大;(2)熔渣颗粒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冷却时间越短,对流换热系数从100W/(m~2·K)增大到1400W/(m~2·K),冷却时间从17.25s减小至2.32s。结合模拟结果和热工计算,设计并制作高炉渣速冷速破装置,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实验。采用松香石蜡4:1混合物对装置破碎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了喷嘴类型、流量和压力对混合物的破碎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选用的6520喷嘴对混合物破碎效果最好,破碎后颗粒的整体粒径较小,主要分布在0.1~1mm之间;(2)随着喷嘴压力和流量的增大,破碎后混合物颗粒的粒径减小,压力从0.12Mpa增大至0.33Mpa,平均粒径从0.67mm减小至0.39mm,同时压力和流量越大混合物在壁面上的粘结量减少。开展了热态渣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选用的6530喷嘴对热态渣的破碎效果最好,热态实验破碎后的炉渣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3.5mm之间,整体粒径比模拟实验破碎后混合物粒径大;(2)热态实验中,液态炉渣在装置壁面几乎无粘结,但是破碎后的渣粒中存在少许纤维状渣;(3)热态实验中渣粒粒径变化规律与模拟实验相同,随着喷嘴流量压力的增大,破碎后渣粒粒径减小;(4)破碎冷却后的渣粒玻璃相含量为93.8%,能够保证后续高附加利用价值。
【图文】:

分布图,余热资源,钢铁企业,分布图


图 1.1 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分布图每炼 1t 生铁约产生 0.3t~0.4t 高炉渣,排渣量与铁矿石品相关。高炉渣的排出温度在 1300℃~1450℃左右,粗略MJ~1880MJ 的热量,相当于 0.045~0.06tce 的发热值[2]量,按每生产一吨生铁产生 0.3 吨渣进行计算,全年至少其中的余热资源折合成标准煤约为 0.11 亿吨,因此,高

高炉渣,冷却方式


外高炉渣的导热系数较低,因此液态高炉渣在冷却过程中的换热热阻较大,完全冷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高炉渣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应用途径,具体如图1.2所示。高炉渣在冷却后,通常会形成两种微观组织,其主要与冷却强度和冷却速率有关[7]。当采用缓慢冷却法时(如空冷),,绝大多部分高炉渣将会形成钙铝黄长石、钙镁黄长石等晶体相;当采用快速冷却时(如水淬冲渣),由于冷却速率大,炉渣颗粒中大量内能没有来得及释放直接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从而形成非晶相(玻璃态)或无定形态,因而有较高的化学活性[8],快速冷却得到的高炉渣有较高的附加利用价值,被大量用于水泥、建材生产中。图 1.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彦岭;李兆华;李银河;艾志宏;刘宇;贺超;;以高炉渣为原料制取矿渣棉的试验研究[J];北方钒钛;2011年04期

2 刘宇;路楠;何芳芳;;高炉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J];北方钒钛;2016年03期

3 张帅;李慧;梁精龙;张汉鑫;张立生;;高炉渣的综合回收利用[J];中国有色冶金;2019年01期

4 张倩倩;;探究高炉渣的综合利用及展望[J];冶金与材料;2019年02期

5 张月;王海波;刘湘;;高钛高炉渣提钛综合利用研究现状[J];新型工业化;2018年08期

6 丁满堂;;高钛高炉渣利用研究现状[J];四川冶金;2016年03期

7 ;不同高炉渣法得到的产品[J];河北冶金;2016年08期

8 谢龙;黄双华;钟菘;段寒风;;高钛型高炉渣钢筋混凝土扁梁结构的初探[J];四川建筑;2016年04期

9 杨绪平;;高炉渣处理工艺分析[J];现代冶金;2014年04期

10 王卉;崔素萍;王剑锋;刘玲玲;;风冷高炉渣的化学组成及水硬活性关系研究[J];江西建材;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月;张玉柱;姜茂发;邢宏伟;龙跃;刘超;;高炉渣综合利用技术进展及展望[A];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7年

2 马光强;王琪琳;;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3 李静;唐续龙;郭敏;张梅;张作泰;王习东;;攀钢高钛高炉渣黑钛石结晶规律探索[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4 曹建;苏毅;王红;韩国新;;新自控技术在高炉渣处理节能环保中的应用[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志江;高志永;;论高炉渣处理爆炸原因及解决措施[A];2013年炼铁及原料降本增效实用新技术新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熊付春;张超;;盐酸法处理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志江;;论高炉渣处理系统的有效节能措施[A];2011年河北省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柯昌明;刘学新;韩兵强;张锦化;王景然;;高钛型高炉渣环境友好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C];2017年

9 经文波;万莉萍;谈云兰;;南钢高炉渣系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述明;毕忠新;王立刚;张伟;靳亚涛;;低钛高炉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A];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佩绵;高炉渣在连续凝固工艺过程中的结晶行为[N];世界金属导报;2019年

2 记者 江潇;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示范项目低温氯化工程开工[N];攀枝花日报;2017年

3 子君;低吸水率高炉渣粗骨料生产工艺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4 全荣;日铁住金水泥公司利用微粉化高炉渣的高性能建筑产品[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5 李丽琴;高炉渣转化为高附加值功能材料及其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胡毅 汪云富 王文锋;饱受争议的攀钢“一号工程”上马记[N];中国冶金报;2017年

7 孟祥林 胡毅 汪云富 王文锋;攀钢实现高炉渣提钛产业化[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8 代兵 姜曦 王运国 张建良 王亚枫 许仁泽;高炉渣降低MgO/Al_(2)O_(3)的可行性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王琼杰;云南某地废弃高炉渣得以利用[N];中国矿业报;2014年

10 孔德文 张建良 郭伟行 左海滨 吴小兵;探索节能减排的新型高炉渣处理工艺[N];中国冶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文军;高炉渣热载体煤/水蒸气制取合成气的应用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6年

2 田铁磊;高炉渣成纤过程调质剂的熔解机理及均质化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3 李朋;高炉渣余热回收及碳资源协同减排应用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张明博;低钛高炉渣资源化利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明博;低钛高炉渣资源化利用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7年

6 李大纲;高炉渣中有价组分选择性析出与解离[D];东北大学;2005年

7 孔祥文;有机聚合物改性含钛高炉渣免烧免蒸砖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袁峥;矿冶废渣在水污染治理中应用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宏宇;利用水淬高炉渣制备吸附剂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10 任玉森;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然;高炉渣制备硅酸镁铝及其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李显宝;高炉渣速冷速破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3 项智亮;高炉渣粒化发动机的性能及动力学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4 邱禹;攀钢钒西渣场高炉渣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5 戴泽航;攀钢钒钛磁铁矿高炉渣提钒工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6 翟祖峰;镧改性高炉渣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7 李招君;高炉渣纤维用于无土栽培基质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8 周夏芝;高炉渣改性及其吸附La~(3+)/Ce~(3+)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9 席晓灿;改性高炉渣钝化修复铅污染土壤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10 刘振超;高炉渣气淬成珠机理及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7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87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4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