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浓度水平及相关参数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22:29
【摘要】: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是评价空气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我国已有关于大气微生物的评价建议标准,而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和医院等,其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评价标准、影响因素及暴露水平等相关研究较少。学校和医院是人员流量大且活动频繁的场所,这些场所室内的微生物污染水平影响着人群的身体健康。因此,深入研究学校和医院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暴露水平,对改善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保护人体健康及为室内微生物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采样时间和不同采样方法对微生物气溶胶测试结果产生的影响,优化了微生物气溶胶的采样方案,主要对学校及医院所属的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外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进行测试,并同时测试了建筑室内外的温度、相对湿度、颗粒物、CO_2和甲醛浓度。通过对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校园和医院不同场所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分析浓度分布与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并对各场所室内不同人群的微生物暴露水平进行了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较于自然沉降法对微生物气溶胶的采样效果,撞击式采样法对环境的抗外扰能力较强,精确度和捕获效率相对较高,选择合理的采样方法和采样时间可以提高对微生物气溶胶的捕获效率。(2)校园不同功能建筑室内细菌气溶胶的浓度变化范围为(117~3340)cfu/m~3,真菌为(79~1145)cfu/m~3;细菌与真菌浓度的比值B/F范围为0.098~6.18。医院各场所室内细菌气溶胶的浓度变化范围为(82~841)cfu/m~3,真菌为(60~354)cfu/m~3;细菌与真菌浓度的比值B/F的范围为1.91~5.10。冬季大部分场所室内的B/F值大于1,细菌气溶胶浓度高于真菌,室内细菌的污染源强度高于真菌的污染源强度。(3)不同功能建筑室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在各粒径的浓度分布具有差异性。校园室内细菌气溶胶的中值直径范围为2.25~3.59μm,真菌为2.07~2.73μm;医院室内细菌气溶胶的中值直径范围为2.33~3.75μm,真菌为2.43~2.69μm。不同类型建筑室内的微生物气溶胶中值直径均小于室外。(4)医院和校园不同功能建筑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范围分别为16.5~23.1℃和12.3~27.2%,室内温湿度与细菌和真菌气溶胶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M_1、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003~0.075mg/m~3,0.005~0.085mg/m~3和0.013~0.100mg/m~3,室内PM_(2.5)、PM_(10)浓度与细菌气溶胶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和0.346,PM_1、PM_(2.5)浓度与室内真菌气溶胶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273,均呈显著正相关。(5)医院和校园不同功能建筑室内的CO_2浓度范围为704~1974ppm,室内CO_2浓度与细菌气溶胶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317,而与真菌气溶胶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甲醛的浓度范围为0.02~0.10ppm,室内甲醛浓度与细菌和真菌气溶胶浓度呈不显著负相关。(6)室内环境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温度与相对湿度、PM_1均呈显著正相关,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0.302;相对湿度与PM_1、PM_(1~2.5)呈显著正相关,其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39和0.438;CO_2与温度、相对湿度、PM_1及PM_(1~2.5)均无显著相关性,与PM_(2.5~10)呈显著正相关,其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50;PM_1和PM_(2.5)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994,PM_(2.5)和PM_(10)为0.911,颗粒物中PM_1与PM_(2.5)的相关性强于PM_(2.5)与PM_(10)的相关性。(7)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对校园室内不同人群的日均潜在暴露量范围分别为98~15878cfu/d和91~6323cfu/d;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对医院各场所室内不同人群的日均潜在暴露量范围分别为144~4183cfu/d和50~1601cfu/d。微生物气溶胶对校园和医院不同人群的日均潜在暴露量差异性较大,宿舍微生物气溶胶的日均潜在暴露量明显高于其他场所。(8)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受空间结构布局、室内环境参数及人员活动情况等综合因素影响,各功能建筑内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呈非均匀化分布,对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显著性取值Sig0.05,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水平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文】:

人体,污染源,室内污染源,建筑装饰材料


.2.1 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来源空气中微生物的室内污染源主要包括人员、动物、植物、建筑装饰材料以及通风系统等;室外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围护结构缝隙、建筑的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以及人带等[20],图 1-1 为室内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以下介绍了室内外各种污染源对物气溶胶的影响。

剖面图,剖面图,圆盘,气溶胶粒子


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的每一级均为铝合金圆盘,圆精确的微小筛孔,级数越高则筛孔的孔径越小。圆盘下中不同粒径的微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利用惯性撞击原理系统的结构特征,使微生物气溶胶从采样口依次进入第圆盘下方的琼脂表面。采样器可同时测定出环境中微生布情况,其中第Ⅰ~Ⅱ级捕获 4.7μm 以上的气溶胶粒子,捕获 0.65μm~4.7μm 的气溶胶粒子,类似人体的下呼吸道图 2-2 所示,,其各级技术参数如下表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13;X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可君;孙强;赵炜;;兰州市不同天气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特征变化研究[J];绿色科技;2019年02期

2 刘洋;王木根;谢珊珊;金晓敏;曹巧玲;田葆萍;;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采样技术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7年05期

3 郁庆福;郭奕芳;卢玲;沈丹;尹承瑞;;污水微生物气溶胶吸入感染危险性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2年03期

4 童咏仪;空气中微生物物理衰亡研究中的示踪方法[J];消毒与灭菌;1988年03期

5 王芳慧;陈莹;王波;李好文;周升钱;;海洋微生物气溶胶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影响机制[J];地球科学进展;2018年08期

6 谈书勤;胡贵方;顾大勇;;空气微生物气溶胶富集、检测与空气消毒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年12期

7 温占波;李劲松;;分子生物学在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7年02期

8 徐雄利;潘沪湘;任小孟;陈茜;袁海霞;陈双红;;用于微生物气溶胶动态吸入实验暴露浓度监测的采检方法[J];海军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9 魏炳泉;薄金锋;张永江;;微生物气溶胶与实验室感染[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年05期

10 于玺华;微生物气溶胶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羽贞;郑超;黄逸凡;刘振;闫克平;;比较正负电晕放电对微生物气溶胶的收集[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高压放电:从灾害防护到新技术应用[C];2013年

2 徐莉;赵媛;严盼;于孟斌;齐丽红;陈高云;;校园空气微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菌多样性初步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3 刘敬博;柴同杰;苗增民;刘晓敏;;培养法和染色法对养殖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秦俪文;武博;韦良孟;蔡玉梅;柴同杰;;活禽市场微生物气溶胶的季节性变化与内毒素的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5 徐莉;严盼;于孟斌;;空气微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菌多样性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李子尧;崔树玉;赵克义;温宪芹;孟蔚;刘文杰;;不同微生物气溶胶对臭氧消毒抗力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于玺华;贾弘;;增强微生物气溶胶理念 在PIVA中制订科学的标准[A];规范静脉输液混合调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鹏;张华玲;李丹;;人体飞沫室内传播的动力学特性[A];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赵琳;张华玲;;基于室内尘螨健康影响的热湿环境评价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10 郭霄;李彦鹏;张燕茹;;西安市校园室内环境空气细菌和真菌的污染特性[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平;城市生活垃圾堆填区大气环境生物源性污染特性的研究 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伟;自然风速场下微生物气溶胶的室内外扩散与风险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树森;口腔散发微生物气溶胶在室内传播和运动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徐羽贞;微生物气溶胶静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荆雯雯;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气溶胶中细菌的富集及快速检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段会勇;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向周围环境的传播[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亓春花;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智;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浓度水平及相关参数影响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2 张喜庆;不同畜禽舍内微生物气溶胶菌群结构特征及ARGs污染情况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3 李佳明;封闭式猪舍内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及微生物气溶胶分布规律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4 宋森;兰州不同功能区及重点污染区大气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年

5 吴盼盼;空调启动阶段室内微生物气溶胶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6 徐菲;潜艇舱室不同状态微生物气溶胶的富集及调查分析[D];青岛大学;2017年

7 张俊超;典型城市市政设施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8 韩贵媛;微生物气溶胶在纤维滤料上过滤和繁殖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方帷韬;污水厂曝气生成的微生物气溶胶扩散分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孟蕾;微生物气溶胶在空气纤维滤料上的繁殖和次生污染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0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90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