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23:50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作为一项资源循环利用、节本增效的农田管理措施,还田后的秸秆腐解进入土壤碳库,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同时也会引起N_2O、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探索秸秆还田与土壤有机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探讨通过优化还田模式提升土壤碳固持的正效应,控制温室气体增排负效应的可行性,对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农业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方农业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在DAYCENT模型支持下模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以此优化秸秆还田配套农田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Meta分析表明:(1)秸秆还田显著提高SOC含量,其固碳效应受化学氮肥施用和还田年限的影响,增加施氮量和延长还田年限更利于SOC的累积。(2)秸秆还田对CH_4排放的影响主要受限于水分管理方式的选择,间歇灌溉下还田对CH_4增排效应最小。(3)总体上秸秆还田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持续淹水以及降低化学氮肥用量可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N_2O排放。不同还田模式模拟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SOC含量显著提高了5.6%~10.58%。秸秆半量还田可基本维持SOC现有水平,配合减氮和持续淹水的还田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2)不同模式下秸秆还田增加8.90%~26.24%的CH_4排放,还田配合间歇灌溉和减少施氮的模式对CH_4增排贡献最小。(3)不同还田模式下N_2O增排13.09%~39.34%,其中还田配合常规施肥和持续淹水的模式可最大程度抵消还田对N_2O的增排。(4)仅就秸秆还田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效应而言,半量还田配合常规施氮和间歇灌溉模式的固碳减排效应最佳。
【图文】:

一年两熟,农耕区,种植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海南等 15 个省、市、自治区(图2-1)。区域内有耕地面积 53995.5 千公顷,约占全国的 40.02%,是重要的农耕区之一。2016 年区域内粮食产量为 58789.1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42.98%,农业总产值为 59287.8 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 53.8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17),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区域内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两熟,主要包括小麦-水稻、早晚稻连作、水稻-油菜

模型,凋落物,土壤温度,作物


AYCENT 模型(图 2-2)是 CENTURY 模型以日为时间步长的版本,可以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植物间的 C、N、P、S 循环过程。模型大体分为作物理、土壤、水分和温度三个模块。作物生长和管理子模块通过核算土壤温度量和可获得养分模拟作物最大潜在生长量和作物生物量在不同部分的分配时可以模拟例如耕作、灌溉、施肥、有机物施用等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人为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模块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养分循环,土质矿化主要由土壤有机质库的分解周转造成,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引起土质的释放,过程受土壤温度、水分、土壤质地和管理措施等因子的调控。植物冠层,凋落物和土壤条件来模拟土壤水分含量和温度,其中土壤水分雨总量,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质量的函数,土壤温度计算了土层的热扩散日最大/最小温度,,土壤温度受土壤湿度、土壤质地、最高/最低气温、地上凋落物质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2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3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5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7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8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3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4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5 刘慧屿;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陶贞;草原土壤有机碳动力学同位素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9 李正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刘守龙;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氮循环[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基于侵蚀过程的长江流域土壤有机碳水平运移的模拟与估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燕;半干旱地区土壤有机碳遥感估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3 曾文铉;黄土高原典型森林中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微生物生长策略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8年

4 周稀;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空间分布及模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赵晴;吉林松原盐碱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6 樊晶晶;紫色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D];西南大学;2018年

7 周杏;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8 刘玉寒;基于GWR的伊河流域土壤碳氮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8年

9 房君佳;铅锌尾矿砂影响下的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交互关系[D];西南大学;2018年

10 郝敏敏;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0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90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