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诱变筛选高效菌株及其对煤气化污水处理的研究
【图文】:
图 1-1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Fig.1-1 Schematic flow diagram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I.Vázquez 等在实验室中利用市政污水厂的活性污泥处理焦化废水。通过添加 NaHCO3强化了污泥对废水中的总氮、有机物和氰化物的去除效果,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54.3 h 时,对总氮、COD 和苯酚的最高出去率分别达到了 71%、65.6%和 97%[11,12]。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存在对毒性成分承受能力低、不耐受冲击负荷,污泥易膨胀流失等不足之处。出水的 COD 和氨氮也不达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改良的工艺,P Lai 等采用混凝和零价铁强化煤化工废水处理,废水生化性(B/C)和去除效率得到改善[9]。卢永登采用的生物固定技术,有效解决了煤气化废水中苯酚、氨氮和氰化物的等有毒成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13]。Chao 等考察了焦化废水造成生化系统中活性污泥酸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进水中-
图 1-2 厌氧/好氧工艺的流程Fig.1-2 Scheme ofAnoxic/Aerobic process(A/O)废水进入生化池首先进入厌氧池段,厌氧菌以进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对回流混合液中的 NO3-N 进行反硝化作用,降低废水中的含氮量。随后废水进入到好氧池段,好氧菌利用废水中的剩余有机物,进行硝化反应。这种工艺在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中充分利用了进水中的有机物。反硝化会产生一定碱度,刚好补充到后端氧化池,满足好氧菌硝化作用需要,降低了好氧池的负荷,能够很好的帮助硝化菌的生长。这种组合工艺也是目前国内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工艺。陈劲松等选择了 A/O 系统对河北某焦化厂经蒸氨后的废水进行处理。系统总 HRT 为 142.5 h,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比分别为 100%和 400%。在进水水质中 COD 和氨氮浓度分别为 3234.6 mg/L 和 327.8 mg/L 时,,出水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国东;牛春;黄文福;张萍;;三重复合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J];中国兽药杂志;2016年11期
2 刘文龙;王兴吉;曹世源;盛花开;;亚硝基胍与紫外线复合诱变选育高产乳糖酶菌株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年04期
3 王昌禄;包全帅;周庆礼;陈勉华;;复合诱变法选育香兰素高转化率菌株[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5期
4 赵昌会;罗静瑶;;复合诱变在提高毛霉抗菌活性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刘艳;薛正莲;胡刘秀;何淑芳;;激光复合诱变选育叶酸高产菌[J];激光生物学报;2009年01期
6 赵兴秀;方春玉;周健;邓静;李雷;张光艳;蒋培娜;;紫外线与超声波复合诱变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03期
7 陈瑞勤;;紫外线-亚硝酸复合诱变选育高抗逆性绿僵菌的初步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赵培城;夏娟;邓颜威;;通过紫外与伽马射线的复合诱变筛选高糖化酶活力的菌株(英文)[J];菌物学报;2014年01期
9 王成忠;饶鸿雁;毕德成;;1种高产凝乳酶菌株复合诱变选育及所产酶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5年09期
10 张云波;刘海涛;赵雅坤;;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紫外微波复合诱变改良[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宇彬;朱兴杰;徐昶儒;李文兰;;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朱皖宜;邱海潇;陈华;林丹丹;罗红瑜;阮海宁;郑玲辉;王玲萍;陶正利;白骅;;替考拉宁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及其发酵的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曾庆梅;李志强;司文攻;魏春燕;靳靖;吴聪;;紫外-微波复合诱变选育高产酿酒酵母菌株[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金明飞;;新复合诱变法选育谷氨酰胺转胺酶高产菌株及其高产机制初探[A];第八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五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3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韩宝芹;余长缨;刘万顺;;海洋弧菌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张谦;贾佳;林智;郭宏涛;王剑英;;饲料用脂肪酶产生菌——黑曲霉G55高产菌株的选育[A];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C];2016年
7 朱皖宜;陈华;汤飞;罗红瑜;郑玲辉;王玲萍;陶正利;白骅;;生物转化法生产人参皂甙的诱变育种及发酵的初步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8 朱皖宜;邱海啸;罗红瑜;;格尔德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其发酵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王林;朱希强;;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的复合诱变与筛选[A];山东省药学会2010年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庄惠如;陈必链;王明兹;陈荣;施巧琴;;雨生红球藻的紫外线与激光复合诱变育种[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显;高产乙偶姻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工程改造[D];江南大学;2013年
2 李元敬;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耐酸适应性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育兵;复合诱变筛选高效菌株及其对煤气化污水处理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杨春宇;丁醇耐受菌株复合诱变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3年
3 李文友;复合诱变柠檬酸菌种的选育及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优化[D];天津大学;2007年
4 徐婉如;秦艽内生真菌的诱变育种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西北大学;2008年
5 马晓红;用lacI筛选体系研究离子束高压电场复合诱变大肠杆菌的生物效应[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吴庆华;X射线—重离子束复合诱变高产L-乳酸菌株选育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7 宋礼;复合诱变亮白曲霉筛选高产乳糖酶菌株[D];兰州大学;2010年
8 徐志平;复合诱变出芽短梗霉选育普鲁兰高产菌株[D];湖北大学;2012年
9 王健华;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与酶学性质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陈文洁;高产中性蛋白酶枯草杆菌的诱变选育、液体酶制备及酶学性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1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9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