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00:46
【摘要】:20世纪以来,氯代烃被非常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多个领域。由于氯代烃产品的不恰当使用和处理,导致氯代烃成为水环境中最为普遍的污染物之一。氯代烃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就很难被去除,从而威胁到地下水环境质量,甚至人类健康。地下水污染预警能够反映出污染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在地下水质量发生恶化之前,事先发出警告并给出防范措施,从而能够尽早采取防治对策,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解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据污染预警原理,综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氯代烃污染评价以及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建立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解析。研究区岩溶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氯代烃污染,氯代烃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偏东位置,特别在钢铁厂以及炼油厂形成的条带状区域氯代烃污染最为严重。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主要有四类,四类污染源对氯代烃贡献率达到了94.98%,依次为农药类污染源(7.8%)、化纤类污染源(13.34%)、机电类污染源(25.5%)以及化工类污染源(48.34%)。(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都较低,北部小清河沿线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都在中等及以上,高污染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炼油厂~济钢~西梁王一带。(3)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与预测。研究区岩溶水中各类水所占比例:二类水40%,三类水次之为33%,一类、四类、五类占比均为9%。分别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GMS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氯代烃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水质处于稳定状态,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轻度恶化、中度恶化、重度恶化、水质突变区域分别占21%、3%、4%、1%,水质突变区域集中分布在第四系较薄且防污能力较弱的化工厂(J01)附近。(4)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预警。警区分为零级(无警)、一级(微警)、二级(中警)、三级(高警)、四级(巨警)。地下水无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微警区主要分布于研究中部以及北部小部分地区;中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该区域大部分地下水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且水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高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工业辐射区,该区分布了化纤、化工、机电、农药类等污染企业,且地下水水质大都处于较重污染状态,水质呈现重度恶化趋势,局部地区水质有出现突变的可能性;巨警区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化工企业聚集区,该区地下水水质差,水质突变概率很高。
【图文】:

示意图,氯代烃,地下水系统,农业源


分别为化工源、机械加工源和农业源。随着研究[15]的方法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来源进行解析,相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溯源解析方法也会逐渐完善,下水系统氯代烃的来源如图 1.1。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氯代烃


并预测了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最后依据污染预警原理警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具体技术路线如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子红;;有机化合物沸点计算方法的研究——2.烷基苯、环烷烃、氯代烃和羧酸沸点的计算[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2 徐雯,周凯辉;室内刷胶致亚急性氯代烃类中毒3例报告[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3 向可华;陈光棣;;多氯代烃的色谱法定量[J];化工环保;1980年02期

4 杨鼎文;;废氯代烃处理及其发展动向[J];河南化工;1984年01期

5 黄鸿恩,徐晓力,易军,黄本立;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的挥发性氯代烃[J];中国环境监测;1990年05期

6 向可华;;氯代烃的气相色谱保留数据[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4年01期

7 吴亦霄;乔建江;;氯代烃污染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焦作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8 王海平;;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年01期

9 李丽君;何炼;边景辉;孙宁;;土壤中23种挥发性氯代烃和苯系物的测定[J];地质与资源;2012年01期

10 陈锦方;氯代烃农药的鉴定和测定[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万梅;刘锐;汤灵容;蔡强;陈吕军;;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污染的检测技术[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2 吴晴雯;孟梁;;基于生物炭的氯代烃污染地下水复合修复材料制备[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黄爽兵;韩占涛;赵龙;孔祥科;;某污染场地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特征及水化学指示意义[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4 贺启环;;含氯代烃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处理方法探讨[A];二氧化氯研究与应用--2010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林;窦颖;何龙;邱兆富;吕树光;;氯代烃在土壤组分中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扈艳红;张平余;刘维民;;不饱和氯代烃的共轭效应对铝合金润滑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文晓刚;万梅;蔡强;;挥发性氯代烃快速检测仪的开发及其在土壤污染检测中的适用性研究[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6年

8 杜健;李宁;王倩;钱萌;王帅斌;;冷聚焦-GC-MS法测定22种氯代烃气体标准样品[A];第二十届SO_2、NO_X、PM_(2.5)、Hg 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9 汪双清;;土壤和自然水体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伟;紫外光照下典型氯代烃的降解及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2 何承涛;粒状铁系统处理氯代烃—苯系物混合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李明堂;第二松花江典型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海明;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研究—以某城市近郊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王波;含氯废液高温氧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刘明柱;氯代烃在浅层地下水中运移转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刘菲;处理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脂肪烃的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迁移转化模拟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2 卢浩;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3 邓强;氯代烃芳香烃混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8年

4 何芝;氯代烃胁迫条件下覆盖土菌群耐受性与群体感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7年

5 汤灵容;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污染的快速检测技术[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静;曝气吹脱技术去除地下水水源地中氯代烃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7 唐小亮;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魏禅;某市东部地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机理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9 李梦;氯代烃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李丽;筛板吹脱与铁还原处理模拟氯代烃污染场地地下水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3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3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