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18 01:1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质环境的变化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协调人类发展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课题。只有深入了解地质环境,研究其对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机制,分析其允许的地质环境状态极限容许值,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才能协调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依托《关中盆地渭南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收集整理大荔县安仁镇幅的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已有研究资料,同时开展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影响安仁镇地区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作用机理。本文选取了地貌类型、地形变化、地基土承载力、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污染、活动断裂、地裂缝、地面沉降、湿陷性黄土和砂土液化共10个影响安仁镇图幅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层次结构模型,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组成的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将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好、较好、中等和较差四个等级,并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10个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完成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安仁镇图幅地质环境质量好的区域约110.5km~2,占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在两宜镇西南、安仁镇西和黄土台塬塬面上;地质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约78.2km~2,占总面积的18.4%,主要分布在安仁镇北和东北地区,范家镇附近,蔡袋雷村附近,黄河一级阶地上;地质环境质量中等的区域约201km~2,占总面积的47.3%,主要分布在黄河河漫滩,安仁镇东北,范家镇附近区域,蔡袋雷村附近区域,全兴寨村附近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约35.3km~2,占总面积的8.3%,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与渭河阶地的地貌过度区域,黄河陡崖沿线,北龙池-北贝村沿线。将得到的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对比发现,分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合理可行,可复制到其他地区的评价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820.2
【图文】: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料整理分析,研究影响安仁镇幅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因素发育现状及未来势,研究其对经济建设的危害,构建层次分析结构,对影响环境地质问题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并赋权重,然后利用 mapgis 空间分析功能对各因素进分析,得到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技术路线如下图 1.1:
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大荔古称同州,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地处洛河,渭河和黄河交汇地区,渭河与黄河分别为县界南境与东境,洛河横穿大荔县全境。三水环绕,县内农业水利设施发达,洛惠渠、抽黄渠县境以北。县内有关中盆地内唯一的风积沙丘地貌,位于县境南部。大荔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43 ~110°19′,北纬: 34°36′~ 35°02′之间。本次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区安仁镇图幅位于大荔县东北,研究区东接山西永济,西北接澄城县寺前镇,东北接合阳县马家庄乡,南接大荔县朝邑镇,西接大荔县许庄镇,在东经:109°09 ~110°15′,北纬: 34°50′~ 35°00′之间。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 2.1 所示。
本文编号:2718454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820.2
【图文】: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料整理分析,研究影响安仁镇幅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因素发育现状及未来势,研究其对经济建设的危害,构建层次分析结构,对影响环境地质问题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并赋权重,然后利用 mapgis 空间分析功能对各因素进分析,得到安仁镇幅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技术路线如下图 1.1:
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大荔古称同州,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地处洛河,渭河和黄河交汇地区,渭河与黄河分别为县界南境与东境,洛河横穿大荔县全境。三水环绕,县内农业水利设施发达,洛惠渠、抽黄渠县境以北。县内有关中盆地内唯一的风积沙丘地貌,位于县境南部。大荔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43 ~110°19′,北纬: 34°36′~ 35°02′之间。本次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区安仁镇图幅位于大荔县东北,研究区东接山西永济,西北接澄城县寺前镇,东北接合阳县马家庄乡,南接大荔县朝邑镇,西接大荔县许庄镇,在东经:109°09 ~110°15′,北纬: 34°50′~ 35°00′之间。研究区地理位置如图 2.1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萍;;大荔县育红水源地供水工程可行性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28期
2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3 王国良;;地面沉降危险性分级标准初探[J];上海地质;2006年04期
4 张秀芳,李善峰;国内外城市环境地质工作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4期
5 冯翠娥,周建伟,周爱国;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特点趋向及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2期
6 刘广润;关于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7 李相然,郭金桥,宗学刚,王子辉;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2年04期
8 乔晓英,王文科;基于GIS的冯家山灌区地质环境评价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9 张梁,张建军;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4期
10 戴福初,张晓晖,李军,唐蕴;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城市地质环境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718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184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