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不同驯化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特性研究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9 16:04
【摘要】:日趋严重的磷污染问题以及由于磷的不可再生所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都迫使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既稳定高效,又能方便回收的除磷方法。然而传统除磷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何更好地处理废水中的磷成为本专业目前和今后的重点之一。基于磷酸盐还原反应的除磷工艺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从理论上看,其具备能耗低、磷素回收方便、能够处理高磷废水等优点。本课题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ASBR)产磷化氢的基础上,探索性地采用组合填料型厌氧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ASBBR)、兼氧弱曝气型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来进行磷酸盐还原菌(Phosphate Reduction Bacteria,PRB)的培养,对各反应系统的除磷运行效能进行动态研究,并对其驯化前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迁移情况进行分析,为磷酸盐还原反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及应用基础。以下为主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三套不同驯化方式下的磷酸盐还原系统:启动阶段中,1#ASBR、2#ASBBR、3#SBR分别经过不同时长的培养,上清液磷酸盐(TP_w)去除率达到26.50~36.91%、26.12~31.14%、36.53~55.86%,有机物(COD)去除率达到95.12~97.83%、93.71~95.46%、92.02~95.60%。在此过程中,总产气量与磷化氢产量也逐步得到提升,最终三者的气态磷化氢(Free-gaseous Phosphine,FGP)产出水平分别为432.79pg、2212.65pg、1907.77pg左右,表明本试验中新的驯化方式可以提高磷化氢产量。稳定期内,粒径结果显示,3#污泥平均粒径最大,达到380.197μm。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各系统中细菌形态差别较大,说明不同驯化方式下的长期培养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优势菌种及其污泥形态。在对两套新型反应系统的影响因素试验中,2#ASBBR以C/P=100:1、初始pH=8、T=45℃的培养条件为最优运行效果,与原工况差别较小;3#SBR以C/P=150:1、初始pH=9、T=45℃、高曝气量为最优培养条件,由此可见兼氧驯化后的系统其最佳工况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对各系统进行稳定状态下的典型周期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各系统中结合态磷化氢(Matrix-bound Phosphine,MBP)与碱性磷酸酶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表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产磷化氢。通过比较各系统的磷化氢产出特性,发现磷酸盐发生还原后均主要以MBP囤积于固相,而相对而言兼氧条件下以FGP气体形式逸出的程度占比更高,可以推断污泥本身对磷化氢具有较强吸附性,而一定的气流扰动可以促进磷化氢脱附。2#ASBBR的磷化氢产量在特定点出现突跃,表明在特定状态下生物膜体系更有利于磷酸盐还原反应的进行。由高通量测序结果可以看出,2#ASBBR与3#SBR相较于1#ASBR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种群结构缩减,亲缘性以1#、2#更好。由驯化前、后的种群类别分布情况可以推断,参与磷化氢产生的主要功能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此外,较厌氧系统而言,兼氧系统下微生物富集行为较为独特,厚壁菌门(Firmicutes)、Saccharibacteria菌门的丰度增加明显,推测系统内可能含新型兼性除磷菌,但有待进一步确认。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172;X703
【图文】: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水质报告,微生物种群结构


不同驯化条件下的磷酸盐还原特性研究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主要湖泊或水库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汇总图。参考 2015 年的水质报告,整体而言养化程度稍有上升。

示意图,磷酸根,金属离子,示意图


制造的固体表面特性以及离子交研究表明,经过 960℃热处理后的吸附量达到 6.4mgP/g[12]。而 Carv量可高达 152mgP/g,可见人造吸高分子新材料也得到一定关注。如究,对于中温环境下的高浓度磷,除磷吸附剂,其价格低廉,高效环性在于处理规模往往很小,无法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中的磷是最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子与水中磷反应生成难溶性金属盐盐沉析的人为强化[15]。按工艺流金属盐种类,又可分为钙盐沉淀图为各金属离子与磷酸根反应的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黔兰;杨民;李文举;;浅谈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成因及防治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6期

2 李晶宇;张影微;李文哲;吕金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沼气气体成分及含量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年06期

3 王平;李研伟;王艳明;;污水生物除磷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4期

4 罗野;鲍建国;李书敏;胡小燕;李念;曾维丁;;磷化氢的释放对提高生活污水除磷效果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年05期

5 唐朝春;刘名;陈惠民;邵鹏辉;简美鹏;;吸附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4年09期

6 王瑾丰;牛晓君;马金玲;陆美青;;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磷还原为磷化氢[J];微生物学通报;2015年01期

7 陈小锋;揣小明;杨柳燕;;中国典型湖区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历史演变趋势及成因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4期

8 万金保;邓觅;何华燕;汤爱萍;;猪场废水中磷化氢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3年23期

9 魏爱书;牛晓君;王瑾丰;米丽娜;闫新秀;;痕量磷化氢的冷阱二次富集机理与GC/FID分析方法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10期

10 丁祖高;;次氯酸钠吸收磷化氢尾气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金页;废水厌氧生物除磷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汤琪;磷酸铵镁脱氮除磷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郭夏丽;厌氧生物除磷技术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耀坤;互穿网络海藻酸盐凝胶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水中磷酸盐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7年

2 赵丽敏;厌氧产磷化氢系统不同培养阶段的运行效能及菌群结构研究[D];广州大学;2017年

3 孙亮;磷化氢的释放机理及其过程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4 张佩兰;厌氧生物除磷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5 韦伟;污水处理中磷化氢的释放过程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6 刘俊;超高盐高磷废水好氧磷酸盐生物还原系统构建及效能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张颖;猪场废水厌氧除磷工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母清林;磷化氢在胶州湾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转化与释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9 柴宏祥;常温ASBBR反应器处理高盐高浓度有机榨菜废水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1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21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d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