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诺氟沙星胁迫下可异养海水小球藻对石油烃的降解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2:20
【摘要】:海洋溢油发生后,残存的石油烃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持久性损害,对海洋经济、渔业等造成损失的同时,也严重的危及了人类健康。目前,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海洋溢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溢油事故发生在近海,由于近海养殖区抗生素的滥用,使得溢油的微生物修复更为复杂,且目前针对溢油的降解机理上不明确,因此,如何高效的对海洋溢油进行修复的同时,探究石油烃的降解机制成为了一个难题。本论文以溢油事故现场筛选出的普通海水小球藻为研究对象,以原油的降解率为指标,研究了小球藻在混养、异养条件下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的手段,探讨石油烃去除的可能机制。选取诺氟沙星作为为影响石油烃降解典型抗生素,研究了小球藻分别在抗生素、石油烃、抗生素与石油烃共同存在条件下,外源污染物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并对石油烃降解率、诺氟沙星降解率进行测定。探讨异养条件下,小球藻对抗生素和石油烃的降解情况以及小球藻的生长情况。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研究小球藻对石油烃的吸附作用时,发现吸附时间、生物量、原油浓度对小球藻的吸附效果均有影响。24 h后,2 mL的灭活普通小球藻对3 g/L的原油的吸附率约30%以内。通过小球藻对石油烃的生物降解实验可知,7 d后,混养、异养条件下的小球藻对浓度为3 g/L的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分别可达64.89%和70.53%。(2)从小球藻体内提取的粗酶液对石油烃有明显的降解效果。在光照条件下,7天后,烃降解率由45.86%提高到63.91%,提高了39.36%。当小球藻粗酶液与小球藻藻悬液共同作用于石油烃时,原油降解率由33.23%提高到73.68%,提高了121.73%。相反,无光条件下,粗酶液对小球藻降解石油起抑制作用。通过对小球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小球藻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可能为:在混养条件下,小球藻对石油烃的去除一部分源自于光催化的作用;在异养条件下,小球藻对石油烃的去除主要取决于微藻对石油烃的代谢作用。(3)小球藻可以适应较高浓度(1600μg/L)的诺氟沙星,且其能较好的在诺氟沙星存在的条件下生长。当诺氟沙星浓度在200μg/L时反而会促进小球藻的生长。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添加诺氟沙星的实验组的DEGs“氮代谢”(21 Genes),且“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DEGs(148 Genes)要远高于另外两组(只添加原油的组(11 Genes);添加原油和抗生素的组(19 Genes)),这表明抗生素的添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小球藻的代谢。在诺氟沙星的胁迫下,9 d后,小球藻对3 g/L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3.51%,且此条件下,小球藻也可降解部分诺氟沙星,初始浓度为100、200、400、800、1600μg/L的抗生素生物降解率分别为:66.77%、52.86%、62.85%、56.89%和59.45%。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小球藻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小球藻对石油烃和诺氟沙星的降解主要是酶参与的原因,且催化酶系和氧化酶系的作用最为主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5
【图文】:

石油烃,小球藻,异养,吸附时间


图 2-1 不同吸附时间对异养小球藻吸附石油烃的影响ects of different adsorption time on oil hydrocarbon adsorption by heterotrophic C 2-1 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小球藻对石油烃的吸附效率也相 18 h,吸附效率由 6.28%提高至 28.82%,提高了 358.92%。但从 18石油烃的吸附趋于稳定,其吸附效率稳定在 29%左右。物量对异养小球藻吸附石油烃的影响

石油烃,小球藻,异养,吸附效率


图 2-1 不同吸附时间对异养小球藻吸附石油烃的影响cts of different adsorption time on oil hydrocarbon adsorption by heterotrophic 2-1 可知,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小球藻对石油烃的吸附效率也18 h,吸附效率由 6.28%提高至 28.82%,提高了 358.92%。但从 1石油烃的吸附趋于稳定,其吸附效率稳定在 29%左右。物量对异养小球藻吸附石油烃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星辉,许嘉琳;土壤石油烃类污染治理方法述评[J];环境保护科学;1995年01期

2 卢旭;王育敏;琚建勇;申开莲;;气吹-阱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挥发烃[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88年03期

3 薛廷玺;紫外吸收光度法测定工业污水中石油烃类的方法改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4 邱清华;哈尼帕;邓绍云;;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02期

5 王平,于养信;石油烃类体系固液平衡热力学模型的建立[J];石化技术;2000年04期

6 王宝山;温成成;孙秦川;赵峰德;;石油烃类污染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冻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8年10期

7 丁美丽;海洋细菌对石油烃类的降解[J];海洋科学;1978年02期

8 田贞乐;朱丽华;吴映辉;唐和清;;气相色谱与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J];分析化学;2006年03期

9 孙涛;肖雅元;王腾;刘永;付亚男;李纯厚;;大亚湾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与分布特征[J];南方水产科学;2018年04期

10 韩志勇;唐凤琳;鹿玲;杜旺兵;苏思;陆妍;;改性凹凸棒土对地下水中石油烃类吸附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田贞乐;朱丽华;唐和清;;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简易评价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樊朝阳;张艳芬;韩晔华;;基于等离子体电离技术的石油烃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C];2017年

3 张峥;彭跃;卢雁;贾玉霞;;辽河水有机污染来源判别[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孙永革;盛国英;傅家谟;;石油烃类生物降解过程中分子碳同位素分馏及其在污染源追踪、环境修复评价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刘丹青;土壤中石油烃的配套测定方法标准亟待推出[N];中国环境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艳杰;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机理及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果;溶剂提取—微生物降解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9年

2 李晶晶;诺氟沙星胁迫下可异养海水小球藻对石油烃的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年

3 帅异莹;舟山海域石油烃污染调查及相关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4 高鹏飞;降解石油烃混合菌剂的研制及室内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效果[D];吉林化工学院;2019年

5 张永坤;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与多样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9年

6 张博伟;生物质炭载纳米铁活化过硫酸钠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及微生物修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7 韩灵通;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8 叶茜琼;微生物修复对石油烃的去除特性及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9 任煊静;生化黄腐酸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10 李德宇;石油烃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及降解动力学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36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36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