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二级处理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分布及臭氧化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4:04
【摘要】:二级处理水在深度处理再生利用过程中,消毒工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研究发现,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相比卤代消毒副产物(如卤乙酸等),其致癌特性会使人类健康面临更大的威胁。对此,论文建立了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测定方法,分析了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臭氧化作用对其处理特性,为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探究及对比分析,建立了最优化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测定方法,经分析评价,7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检测范围为5-300μg/L(r~2=0.996-0.999),样品回收率为56.9-94.1%。用此方法分析了二级处理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分布特性,共检测出7种亚硝胺类物质,分别为N-亚硝基二甲胺(NDMA)、亚硝基甲乙胺(NMEA)、N-亚硝基二乙胺(NDEA)、N-亚硝基吡咯烷(NPYR)、N-亚硝基哌啶(NDIP)、N-亚硝基二正丁胺(NDBA)和N-亚硝基二正丙胺(NDPA),在二级处理水中其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NPYR、NDIP、NDBA、NDMA、NMEA、NDPA和NDEA,均值分别为250ng/L、45.96ng/L、31.17ng/L、28ng/L、4.92ng/L、4.71ng/L和2.15ng/L。二级处理水中亚硝胺的臭氧化特性分析表明,亚硝胺类物质含量随臭氧投加量的提高而增大,特别是NPYR、NDIP、NDBA和NDMA这4种物质,但同时其生成势却随之降低,且生成势降低量明显高于其自身的增加量。由此可得,臭氧化对亚硝胺生成势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即可以减少后续深度处理工艺及消毒过程中该类物质的生成,有利于保障再生水的水质安全。基于臭氧化导致水体中亚硝胺类物质浓度有所上升的实验结果,以NDMA为例,选取了甲醛二甲基腙(FDH)、丁酰肼(DMZ)、1,1-二甲基氨基脲(DMSC)以及丙酮二甲腙(ADMH)4种物质作为NDMA前体物的代表,探究了臭氧与前体物反应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反应的主要氧化剂,以期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减少亚硝胺类物质的生成。实验结论表明,底物初始浓度、pH及臭氧浓度均对前体物向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转化有一定的影响,当臭氧浓度为0.5mM、底物初始浓度C_0=20μM,pH=7时,4种前体物生成NDMA的产率最大,分别为69.6%、63.1%、92.7%和64.2%;当臭氧浓度为0.25mM、底物初始浓度C_0=100μM,pH=3.8时,NDMA的产率最小,分别为6.6%、11.2%、10.7%和18.2%;对于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可在中性环境下,认为O_3和·OH都参与了反应,但主要氧化剂是O_3。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03
【图文】:

途径,膜工艺,亚硝胺,前体


图 1.2 DMS 转化为 NDMA的两种途径(“─”为途径 1[49],“----”为途径 2[47],A-H 为中间产物)1.2.5 亚硝胺的控制去除方法1.2.5.1 膜处理法纳滤可以较好的去除氮类消毒副产物,对于 NDMA 总前体去除效率57-83%。但实际水中存在的背景 Ca2+,pH 和离子强度等,这些浓度的变化膜表面电荷及孔径等的变化,还会影响前体物的性质[56]。Farré et al 等人[57]用 TFC-HR 膜去除超过 98.5%的 NDMA 前体,微滤(MF)膜工艺、超滤(膜工艺同样也可以去除亚硝胺的部分前体物质。而对于反渗透(RO)膜,NDMA 生成势的去除率大于 97%[58],但是这个工艺对小分子量、极性、不的 NDMA 去除率较低,如反渗透膜对水溶液中的 NPIP,NMOR 和 NDBA 的去除,然而对 NDMA 和 NDEA 的拦截效果相对较差。Plumlee 等[59]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翔;李伟;刘玉灿;段晋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同时检测水中9种亚硝胺[J];分析测试学报;2014年08期

2 廖晓斌;陈超;汪隽;张晓健;;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去除有机物及亚硝胺前体物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3 周超;高乃云;;测定和去除含氮消毒副产物亚硝胺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2年06期

4 徐冰冰;陈忠林;齐飞;杨磊;黄露溪;;UV/O_3对亚硝基二甲胺降解产物的控制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12期

5 李娜;牛梅红;;臭氧性质及其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J];上海造纸;2008年06期

6 陈忠林;殷世忠;杨磊;刘婷;徐冰冰;;新型消毒副产物N-亚硝基二甲胺的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2期

7 曾凡亮;罗先桃;;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的色度[J];工业水处理;2006年09期

8 陈超;张晓健;何文杰;韩宏大;;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指标体系[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翠苹;水中亚硝胺类污染物的吸附去除与作用机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廖晓斌;某湖泊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及其去除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徐冰冰;UV/UV-O_3降解水中亚硝胺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志伟;臭氧氧化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吴艳;配水管网系统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0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60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