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安徽某酸性矿山废水库嗜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5 20:29
【摘要】:酸性矿山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是人类矿业活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pH通常在3.5以下,并含有高浓度的金属离子,危害十分严重。在酸性矿山废水的形成过程中,嗜酸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要理解酸性矿山废水的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控制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针对性的治理其污染,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酸性矿山废水区域内关键嗜酸菌的生理性质及适应机制。为此,本研究采集了安徽某铁矿的酸性矿山废水样品,从中分离纯化出了3株嗜酸菌,系统研究了其生理生化性质,并从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其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pH为3.01的酸性矿山废水中分离纯化出了3株嗜酸细菌,经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它们分别为Ralstonia sp.BW、Ralstonia sp.BP和Acidocella sp.SW。2.株细菌均为化能异养嗜酸菌。Ralstonia sp.BW pH生长范围为3.0-7.0,最适pH为3.0-4.5,最适度为30℃,可在0-5%的Na Cl环境中生长。Ralstonia sp.BP pH生长范围为2.0-6.5,最适pH为3.0-5.0,最适温度为30℃,可在0-5%的Na Cl环境中生长。Acidocella sp.SW pH生长范围为2.5-6.0,最适pH为3.0-3.5,最适温度为35℃,可在0-3%的Na Cl环境中生长。3.株细菌均可耐受高浓度的耐重金属,但性能有一定差异。Ralstonia sp.BW对Zn的耐受性最强,耐受浓度高达10000 mg/L,对Cu、Cd、Ni的耐受浓度分别为1000 mg/L、1000 mg/L、150 mg/L。Ralstonia sp.BP对Cd的耐受性最强,达2000 mg/L,但对Cu、Zn、Ni都较为敏感,耐受浓度分别为50mg/L、200 mg/L、15 mg/L。Acidocella sp.SW对Zn的耐受性最强,高达15000 mg/L,对Cd、Cu、Ni的耐受能力也很强,分别为2000 mg/L、1000mg/L、500 mg/L。4.基因组学研究表明,这3株细菌具有类似的适应机制。3株细菌均含有丰富的去饱和酶基因(Des A、OLE1、ERG3),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的组分保持对H+的不渗透性。基因组中编码H+-ATPase(Ntp I)的基因也很丰富,可向细胞外主动泵出H+,从而保持细胞内的中性环境。5.株细菌含有丰富的重金属抗性基因,例如钴-锌-镉外排系统(Czc D)和阳离子转运ATPase(Znt A)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可将Zn、Ni、Cd、Co、Cu、Hg等二价金属主动排放的细胞外。细胞膜上的砷转运蛋白Acr3则使细菌具有了抗砷的性能。Cation/multidrug efflux transporter(Acr B)可以帮助细菌消除重金属等多种有毒物质的抑制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53;X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贺松;;酸性矿山废水中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2018年05期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介绍 含重金属酸性矿山废水生物矿化处理新技术原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3 陶德宁;用SRB修复污染的酸性矿山废水[J];铀矿冶;2005年04期

4 陶德宁;酸性矿山废水的预防和控制方案[J];铀矿冶;2003年01期

5 向武;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技术及其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8年02期

6 郭新愿,苏冰琴;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3期

7 杨根祥,沙日娜,乌云高娃;酸性矿山废水的污染与治理技术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06期

8 向武;AMD处理技术及其进展[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8年04期

9 王晨f;胡格吉乐吐;姜大伟;;国外酸性矿山废水管理计划概述[J];矿产勘查;2019年02期

10 张智钧;;利用微生物提高酸性矿山废水中除磷的能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威;党志;;酸性矿山废水中硫酸根的吸附去除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小明;谷春豪;Zimeng Wang;James D.Kubicki;冯雄汉;朱孟强;;酸性矿山废水中硫酸根在铁氧化物表面和结构中的配位机制[A];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3 黄园英;杨宁;韩子金;张玲金;袁欣;;利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治理酸性矿山废水[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C];2015年

4 舒小华;党志;易筱筠;;源头控制酸性矿山废水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邱廷省;彭艳平;;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研究与应用[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瑞雪;吴攀;杨艳;熊玲;;被动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方法选择及其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郑刘春;党志;易筱筠;;改性农业秸秆在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吸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河民;钟铭君;吴启堂;;好氧石灰石沟与堆肥湿地联合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效果[A];2014年第12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李亚新;苏冰琴;;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研究[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10 查建军;徐欣如;吴昭君;李杨;孙庆业;;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农田土壤剖面元素组成及分布特征[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周飞飞;修复绿色地球 拥抱健康明天[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学先;酸性矿山废水影响下喀斯特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2 Mathews Tananga Nyirenda;湖南锡矿山锑矿酸性矿山废水产生的地球化学过程及锑污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洪思奇;聚吡咯改性活性炭去除酸性矿山废水中的硫酸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王宝;还原屏障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蔡长江(Thai Truong Giang);黄铜矿的氧化及其钝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丽华;酸性矿山废水区域嗜酸菌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陈梅芹;硫酸根在金属硫化物矿区AMD污染河流中的迁移过程及其作用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成方;金属硫化物矿区稻田土壤中硫素的迁移转化及次生硫酸盐矿物中重金属的溶出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慧渊;酸性矿山废水中嗜酸衣藻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辛瑞瑞;不同酸性废水库中微生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宏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BANDA JOSEPH FRAZER(卓赛福);安徽某酸性矿山废水库嗜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功能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孙逸萌;由酸性矿山废水原位制备非均相电芬顿催化剂的过程调控[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5 王海霞;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实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6 查建军;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五种湿生植物的耐受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7 陶巍;某矿区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土壤及湿地处理系统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8 彭艳平;矿山酸性含铜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8年

9 刘志凯;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方案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娄毅;生活污水与酸性矿山废水联合处理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0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70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